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融入國家人口循環解老齡化危機

2023.09.03 23:00 博客 林暉

近日香港發生一宗令聞者傷心的人間悲劇。獨居慈雲山慈正邨的八旬老婦,被保安員發現倒臥寓所外走廊昏迷,頭及頸有多處切割傷痕,送院後不治。執法人員揭發居於老婦樓下單位的六旬獨居男戶主,在住所內以電線上吊,送院後同告不治。由於二人生前因噪音問題有積怨,案發前數小時老婦曾投訴遭對方騷擾,人員在現場更檢獲懷疑涉案的斧頭,因此案件列作謀殺及自殺處理,懷疑是樓下男戶主殺害樓上老婦後畏罪自殺。

其實類似的「老無所養」的悲劇近年在香港偶有所聞,獨居長者不單只生活困苦,更重要是精神空虛,子女可能在海外或者無暇探望,很多長者又沒有健康的愛好,所以很容易有精神健康問題。

2021年人口普查顯示,香港年齡中位數已增至43.6歲。長者最集中在一些高齡的公共屋邨。例如在全港540個主要屋苑及屋邨中,最「老」的是觀塘樂華南邨,年齡中位數高達59.5歲。全邨的平均年齡都近60,可想而知到處都是白髮老人,居住其中,很容易有一種暮氣沉沉之感。

香港可以如何「老」得健康一點?

人老是不可避免的,但香港可以如何「老」得健康一點?我認為關鍵是不能畫地為牢,要突破香港的狹小空間,融入祖國的人口循環當中。

最近,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退役軍人事務部等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目的是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鼓勵引導退休幹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方案也倡導大學生到鄉建設,鼓勵在外就讀大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小長假、實習期,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引導大學生以家鄉為標本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立足學業關聯課題和家鄉建設需求,走百家、進百家,拜農民為師和農民交朋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很明顯,這是內地未雨綢繆,為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做準備。一般而言,在復原較大的地方,都會存在一個人口循環。年輕人到大城市打拼,退休後回鄉安享晚年。因為大城市租金貴、空間小、醫療資源緊缺,對長者而言不是那麼舒服。加上長者小時候就是在鄉下長大,那裡有自己的祖輩親戚朋友圈子,也有一種落葉歸根之感。這一種人口循環,在內地、台灣、日本等地都是如此,唯有香港面積細,加上港人的鄉下多在內地,過往兩地制度分野較大,令港人不會回鄉退休,只能「屈」在香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兩地的社會福利制度不斷互聯互通,醫療、安老福利都能做到「跟人走」,實現港人回鄉養老的條件越來越成熟。特區政府應該主動在內地建設一些港人養老社區,用好大灣區的優勢資源實現老有所養。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25509/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