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歐洲瓷器故事之一

2022.08.06 23:00 生活

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但有些西方學者卻認為此四項皆為中、西兩方各自獨立發明,經後世相互傳播、影響、改進而成今日狀態的。但有三種物事,迄今仍無一個國家敢罔言是他家的發明,就是茶、絲和瓷了。

以瓷器而言,長久以來是西方室內裝飾物中的天花板。不僅表象如此,實際上瓷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西方的物質文明和審美觀。正如當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在遠東採購了香料,遂改變了歐洲人的烹飪體驗;採購了絲綢,更顛覆了歐洲的紡織工業。瓷器對歐洲人而言,不光是名貴的物事,又是神祕和獨特的。人們對其原產地中國幾乎一無所知,是一個極神祕的國度,瓷器是歐洲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至美之物。所以瓷友應該了解到為什麼歐洲人會以一個他們不知道的神祕國家名稱,作為一種神祕物品的代名詞了;理由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直接驚嘆。但網上很多所謂「專家」,甚至「百度」也是,皆言之鑿鑿,迄今仍然鼓吹西方人之所以叫瓷器作「china」,是因為景德鎮在東漢的舊稱「昌南鎮」而得名;或因為東洋人蔑稱我國為「支那」所致;或因以「秦」國諧音而得名等等,全都是穿鑿附會,無稽之談,有識瓷友定嗤之以鼻。

當日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0-1524)和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 等航海家努力達成所屬國家的貿易和殖民使命,令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國家。間接亦使和西、葡二國有貿易關係的歐洲國家各大城市亦充斥著香料、絲綢、茶葉和瓷器。

模仿進口明代克拉克瓷風格的代爾夫特青花瓷盤

我過去談外銷瓷,亦有斷斷續續談過歐洲各國和瓷器相關的點滴滴,與及歐洲各主要窯廠。但有趣的事兒大多,談之不盡。話說1604 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VOC,1602-1799) 在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劫掠了一艘載有100,000件明代瓷器的葡萄牙克拉克(Carrack)商船聖卡塔琳娜號(Santa Catarina) 。當時葡萄牙東印度公司 (Companhia do commércio da Índia or Companhia da Índia Oriental,1628-1633)尚未成立,無力保護本國商船。此舉除令荷蘭東印度公司因而賺了大錢外,這批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亦讓荷蘭聲名大噪,自此「克拉克瓷」(Kraakporselein)這個荷蘭文名稱的品種便登上了世界舞台。

各式代爾夫特青花瓷

1644年4月25日(農曆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崇禎(1611-1644)自縊。又因明、清海禁,瓷器供應不繼,荷蘭遂仿製中國青花應市,是為代爾夫特青花(Delfts blauw 或 Delft Blue),是中國的青花瓷以外世上最多人知道的青花器,代爾夫特青花在1640-1740年之間發展最盛。

代爾夫特青花以西洋筆法繪中國人物、翎毛、走獸,又採用歐洲風景、聖經故事、西洋花卉、西洋文學等題材,逐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今天是瓷友花不算太貴的價錢購得的古重代爾夫特青花,當時實際上是非常高級、價昂而不易得的藝術品。後來受代爾夫特青花的啓發和影響,倫敦(London),布里斯托(Bristol),林伯芙(Lanbeth),諾域(Norwick) ,修獲(Southwark)等地也相繼發展相對較便宜的青花陶器補充了第二市場的渴求。

德國柏林夏洛滕堡瓷宮不同角度近景

須知道當日風靡全歐的中國瓷器,說白了只不過是當日的民窯外銷瓷而已,與現代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都著眼的「明清官窯」不可同日而語;但隨著個人收藏量的增加,標本式陳列方式,已不能滿是觀賞需求,都從展示櫃中移出,搬到顯眼處,例如壁爐頂、古董架、牆壁架上作集體展示。

從前皇權時代,時尚熱潮都由皇家帶動,收藏亦然,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這種開放式集體陳列的模式,是身份的象徵,當時亦不例外,由皇家帶動,繼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富有人家,以至普羅大眾都模仿。既然是身份的象徵,遂導致了展示方式越來越奢華,最後發展到以瓷器鑲滿牆壁、門廊、天花每一寸空間。這種標準的密集陳列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德國柏林夏洛滕堡瓷宮(Porcelain Chamber at the Charlottenburh Palace)是其中一例,場面的確非常震撼。夏洛滕堡瓷宮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657-1713)為紀念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Sophia Charlotte,1668-1705)而建的,此巴洛克式的雄偉宮殿,宮內幾乎每個房間都收藏了十七世紀的東方瓷器。

特里亞農瓷宮鑲滿瓷器的主體建築

但西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座中國風建築的「瓷宮」,就是在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西北的「特里亞農瓷宮」(Trianon de Porcelaine),此宮建於1670年,宮殿主體建築以各式瓷器裝飾,御花園有五個木結構的涼亭滿鑲青花瓷磚。原本用作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行宮和他的情婦蒙特斯龐候爵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1640-1707) 的住所。可惜此宮於於1687年拆卸了,改建為巴洛克式的大特里亞農宮(Grand Trianon) 。雖然「瓷宮」至今已蕩然無存,但從流傳的建造圖則仍可見當日的精緻的影子。

1670年特里亞農瓷宮其中四個青花瓷磚中式涼亭設計圖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洛可可風格的德國柏林夏洛滕堡瓷宮)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