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通關和住屋
李家超政府兩大迫切工作

2022.07.20 23:00 博客 馮煒光

「今日走過了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

這是一句矗立在新疆塔什庫爾干縣盤龍古道景區的標語。該條地處帕米爾高原的古道因地形關係,在不到30公里的路上升逾 1100米,故只能以639個S彎,盤旋而上,否則因為太陡,汽車根本上不去。但景區的宣傳人員創意十足,設計出這樣一個勵志標語來吸引遊客。今天這個標語也可以用在李家超新政府身上。

事緣近日香港有珍寶海鮮舫在西沙水面沉沒、元朗地區又大停電、即將履新的司長和局長又染疫,甚至有傳言說會影響七一就職儀式安排;黃絲尤其到了海外當「逃兵」的當然雀躍,還拿25年前香港剛回歸便遇上金融風暴相比較。筆者一向樂觀,看見這麼多不好事件,立馬便想起了去年9月在新疆帞米爾高原見到這句標語。李家超的團隊是實幹型的,縱使近日香港好像「流年不利」,但這些負面消息盡早浮現,反而是一個警醒,讓這團隊更能提高警覺,不會因為有中央全力支持而大意。

對李家超新政府來說,七月一日之後最關鍵的是:通關,尤其和內地通關。自疫情出現以來,香港已有2 年半不和內地通關了。不少在內地有生意的商人,為了回港見親人和回內地處理生意,曾經歴過3次或4次的隔離。以每次隔離要21天計(14天集中+7天家居),實在令很多人回到內地後便不想再回香港。也有家庭因為多年不通關,而要在香港和深圳相隔400米的地方,遙望親人。這種人倫分隔,令人垂淚。當然,通關不是香港單方面能說了算。筆者身為土生土長香港人,過去兩年半又有大部時間在內地生活,親身經歷了內地不同省市自治區的劍及履及的防疫,又在今年初親歷香港第五波疫情,筆者只能感嘆:若整個香港仍然不肯痛下決心履行「動態清零」,繼續被小黃人和黃媒「綁架」,香港便不能真正融入大灣區,發揮為國貢獻的角色。屆時,香港這東方之珠只會變得黯淡無光。走筆至此,筆者對曾任香港大學深圳醫學院院長的盧寵茂局長,寄望甚殷。

另一要的難問題是土地房屋。筆者注意到國務院港澳辦6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任李家超團隊時的聲明。其中有一個期待便是:「特別是針對住房問題,拿出更清晰的目標、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舉措,切實解決劏房、「籠屋」等問題,讓廣大市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是一個港人期盼了多年的願景。當然,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盤根錯節,市民「上車」夢,也越來越遙遠。 近日財政司長陳茂波說要把生地變為熟地的時間大幅縮短,由6年壓縮至2年况2年半。要達成此目標,一定要大刀濶斧,大幅壓縮諮詢期和各個政府部門的流程。以筆者當年出任區議員為例,2007年10月,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建南港島綫,但光是規劃和 諮詢便用了4年時間,筆者當時以區議員身分,一直催促港鐵快點動工,最後到了梁振英出任特首的2016年12月,南港島綫才落成通車,前後用了近10年時間建那6.89 公里的鐵路,實在是蹉跎歲月。香港的公務員及公營機構若不以此為鑑,仍然是跟足程序,而不是急市民所急的革新精神,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隨時又拖足五年五年又五年,市民又怎可能不怨氣沖天?香港又怎可能長治久安?

香港回歸25年來,經歴過不少風雨,2019年時更是翻天覆地,但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只要港人團結一致,特區新班子又能披荆執銳,認準港人最迫切的議題,筆者深信香港定能走向坦途。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6-1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