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請讓「無憂的憂」看見希望的光

2022.05.23 23:00 博客 吳志隆

兩名中學女生疑因情感問題,縱身一跳離開了這個世界。近日這宗新聞一直引我深思,做為一個飽受壓力仍努力求存的中年人,我都沒想過去死,為何在被成年人認為「無憂的年紀」的少女卻選擇一死了之?

如果讀者們都曾有過上面的這種想法,那說明社會忽視了「無憂的憂」,沒有充分從年輕人的角度去審視他們所面對的壓力,也許這些壓力對成年人來說可以一笑置之,但對生活經驗較少的年輕人,或者已足以壓倒他們的生命。

「你有壓力我都有壓力!」,這是十多年前名動香港的「巴士阿叔」金句,今天仍然適用。每個人都會面對自己的壓力,關鍵是要協助年輕人鍛鍊面對壓力的能力,以及學習解決壓力的方法,而更重要是留給他們一盞希望的光。當他們自己能力之內無法解決,已經陷入迷失無助之際,除了選擇死亡來逃避,第三方的即時援助便是希望的光。

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

筆者所謂「希望的光」不僅僅是現有的駐校社工支援,特別是疫情反覆的當下,也給社工服務帶來新挑戰,如何在減少回校當面溝通的現狀下,仍可提供足夠的輔導服務給有需要的同學。此外學校與家庭教育也要加強連動,協助學生建立一系列正面價值觀:明白壓力與困難不可逃避,明白一件事情有多種看法,明白樂觀總比悲觀好,明白求助並不是羞恥的事情。

筆者年輕時也曾萌生過「一死了之」的念頭,那是大學時代,因為數學根基極差,完全無法領會統計學的抽象。但偏偏這一科又是傳理系的必修科,不及格便無法通過。一年級的課程到畢業那年仍在重修,還偶然會被學弟妹開玩笑說「師兄你又來學多次!」可謂挫折感滿滿。在最後一次重修時的考試前夜,其實也並無把握通過考試,當作錯幾道考題後的挫折感確實讓我萌生過尋死的念頭,但轉念一想反正要考,考完再算,最後否極泰來終於通過考試。

我事後多次回想這一段思想經歷,相信決定生死的也許並不是事情有多困難,而在於當事人覺得眼前的困境還有沒有轉機,還有沒有希望。如果自己認知的方法內已無出路,那是否有可信賴的人可以施以援手?如果連這點希望之光都沒有,那恐怕就是絕望,死亡便是一念之間。

這一段經歷給我一個極大的啟發,

孩童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教師與家庭都不能缺位,更加不能因為自己長大了,便忽視孩童的角度與脆弱,只從大人的角度去看事情。社會也有一份義務,共同創造一種正面的社會氣氛,更關鍵的,永遠保守最後一盞希望之光,讓感覺絕望的人可以在選擇死亡之前,重新選擇希望。

原圖:素材網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