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日前宣布放棄角逐連任,令社會大眾意識到原來時光匆匆,立法會換屆選舉又將到來。自《香港國安法》實施及完善選制後,立法會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議會文化煥然一新,從過往政治鬥爭的攻防戰場轉變為如今理性務實的議政平台。新制度下產生的立法會既非盲目通過政府提案的「橡皮圖章」,也不再重蹈無休止內耗癱瘓的覆轍,而是在「一國兩制」下與政府「有商有量」、聚焦香港整體利益與民生福祉的立法機關。
作為特區管治架構重要一環,立法會需做政府施政的理性監察者兼正向協作者。但在2021年之前,不少議員習慣濫用程序、刻意阻撓政府施政,議會多次出現「拉布」流會甚至肢體衝突,致令眾多涉基建撥款、醫改等民生領域的議案嚴重延宕。猶記得2014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撥款」審議中,反對派議員提出逾千項修正案,耗時數月才完成表決;2018年審議「一地兩檢」法案時,他們又堅持以司法覆核挑戰合法性,而非聚焦跨境便利的實際落實。當年如此備受阻撓的公共工程,今天卻是無數居民旅客每日往返的便捷通道。
好在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議會終於回歸專業理性,議會文化也有了根本轉變。以2023年財政預算案審議為例,議員們在支持政府整體方向的同時,也就消費券發放方式、中小企業支援等提出具體修正建議。最終政府採納部分意見,體現了雙方良性互動,市民也及早受惠。
縱觀今屆立法會,議員再沒有以意識形態主導一切、用政治議題凌駕於經濟民生,也沒有「為反而反」的傾向。相反,議會「擴容」後,90席議員(現為89席,當中黃元山辭任議席並獲委任為特首政策組組長)更關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他們在「愛國愛港」基礎上,更積極深入不同社區和業界,將民意轉化為可行政策。
例如,在討論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時,立法會不僅加快審議程序,還通過跨黨派協商,要求政府增加房屋供應比例、完善交通配套,促使政府調整規劃方案。再如,在處理醫療、教育等民生議題時,議員們通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調研,提出具建設性的替代方案,避免了過去「有反對、無建議」的極端立場。
曾有個別聲音指本屆議會是「橡皮圖章」,但議員們在履職過程中既履行對政府的監督職責,也注重協作效率。截至今年9月中,立法會已通過126項法案,較上屆同期的69項增長逾八成;共批出255項撥款建議,較上屆同期多24%,充分反映議會高質高效、以民為本,以及全力推動香港穩步向前的決心。而引發民間較大爭議的《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則在立法會遭到大比數否決。這種各司其職又「有商有量」的模式,確保了政策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彰顯了立法機關的獨立性與批判性。既不用含淚支持又沒有惡意阻撓,盡展務實為民的新風氣。
立法會的蛻變,證明「愛國者治港」可有效提升治理效能,同時保障多元聲音。隨着年底換屆選舉臨近,預料「如何延續議會高效協作」、「如何進一步回應民生訴求」等將成為候選人的核心議題。選民亦將更關注參選人的政策倡議水平和實際服務能力,而非政治口號。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www.stheadline.com/daily-hongkong/3436121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