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150的原罪

2019.02.22 10:30 時事 夏理仁

統計處公布直至去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是748萬人,增加6.94萬人,其中持單程證來港的新移民有4.2萬人。嘩!數字公布後泛民又馬上跳起來,指新移民湧來香港逼爆公立醫院,影響香港醫療服務,加重社會福利負擔,全是新移民的罪過。究竟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在這個網絡世界,追求真相的愈來愈少,值得花些時間上網查找一些資料,看看是否全是新移民的禍。

在民政事務總署網站看到一項統計調查。根據民政事務總署在人事登記處九龍分處,向申領身份證的抵港未足一年的11歲及以上內地新來港人士進行統計調查,希望找出他們的服務需求和現況。另外,人民入境事處在羅湖邊境出入境管制站設有數據搜集機制,向所有持單程通行證首次抵港的人士,搜集他們的人口及社會特徵,並會每季公布一次。

多數新移民自食其力

在2018年第三季的「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支援服務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一些有趣數字。在「主要收入來源」一項中指,大部分的受訪者報稱以工資為主要家庭收入來源,在2018年第三季83.3%;政府援助為主要家庭收人來源的受訪者百分比在2013年和2018年第三季分別為15.2%和5.1%。另外﹐由親友援助在2018年第三季是3.9%。由此可見,他們大部分都是自食其力。

至於「現居房屋由誰提供」一項,在2018年第三季75.5%的受訪者現居房屋是由自己或家庭成員租住,由親友提供的是13.6%;10.7%受訪者是由自己或家庭成員購買。而「房屋類型」,大部分的受訪者居於公營租住房屋,2013年和2018年第三季分別是54.8%和47.6%。而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的受訪者比例在2013年和2018年第三季分別是31.1% 和41.6%。看到住公屋的新移民佔47.6%,他們用了多少公共資源?不要忘記新移民並非馬上可以申請公屋的,他們只是住在家人一早申請的公屋。

醫療壓力屬政策問題

所謂「新移民」,其實與1980年10月23日當時港政府取消「抵壘政策」前或後來港的內地人士有甚麽分別呢?而單程來港名額回歸前已經存在,到1995年才增至150名,至今未變。這些新移民已成為香港居民,他們甚至他們的下一代,與回歸後來港的新移民有甚麽分別?只是居港較長而已,為甚麼要排斥和歧視新移民?

可惜醫管局沒有統計有多少新移民前住公立醫院求診。當然,從客觀數字看,你可以說新移民來會增加公共醫療壓力,但香港人口老化、醫護人員嚴重短缺等問題不能忽視,流感高峰期私立醫院都一樣爆滿。政府要發展中醫中藥,至今連一間中醫院也沒有,護理人員也沒有中醫基礎培訓。不禁要問,這是人的問題還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原圖︰大公報、無綫新聞截圖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119/3535518.html http://paper.takungpao.com/html/2012-03/01/content_22_2.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