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傳媒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劣

2018.04.23 11:08 時事 施永青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印刷傳媒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劣。首先受衝擊的是雜誌,尤其是八卦周刊。因為,若要八卦,上網不但方便及時,而且內容更刺激,完全不受監控,最重要的是不用付鈔。結果是一度開先河兼且極賺錢的《壹週刊》系列,也開始虧損,東主只好選擇賣盤。 雜誌的致命缺點是刊出時皆已成了舊聞,過去尚可以借色情暴力爆陰私去吸引受眾,但現在,網上提供的內容遠比印刷傳媒上的刺激吸引。所以這類印刷傳媒已失去存在價值,除非全面改變自己的社會功能,否則不容易逃脫倒閉的命運。 能提供深度調查及評論的雜誌的處境略好,因為他們的內容有獨有性,版權較有保障,網媒不可以隨便抄襲。但有價值的是內容的發掘者與創作者,而不再是內容的載體。對一個專欄作家來說,如果他的文章放上網可接觸到更多受眾的話,他是不介意別人轉載的。至於稿費,印刷傳媒提供的實在少得可憐。但若是成了網紅,網上不乏願意付「貼士」的「粉絲」。而網上最有價值的是引流能力,所以只要「粉絲」眾多,專欄作家也不愁在網上沒有套現能力。 至於每日出版的報紙,雖然一清早出版,但所報道的,都是昨天的舊聞,早已在網上可以看得到。即使偶然有一兩段獨家消息,但見報後,網媒立即可以跟進,而且可以報道更新的進展。因此,報紙若是純以報道新聞的角度而言,其功能已不及網媒。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已習慣了從智能手機獲取各類訊息,一機在手已萬事俱備;就算有免費報,他們也未必會拿。從早上地鐵車廂的情況去觀察,讀報的人已寥寥可數。有些想維持發行量的免費報紙,很多時要派到近中午才派得完。再發展下去,早報也要變晚報了。 照道理,社會已不需要這麼多的印刷傳媒,但真正結業的傳媒並不多,香港仍有超過十份收費報紙,以及超過五份免費報紙,每日的發行量靠近三百萬份,比香港的家庭數量還要多。他們中很多都已沒法維持盈利,卻依然選擇繼續經營下去。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家的日子自然不會好過。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傳媒在社會上仍有很強的影響力,傳媒的取態仍被各方人士看作是民意的取態,導致各種政治力量都想找傳媒作為自己的代言人,而且最好有多幾個代言人,以致經營傳媒雖然虧本,但擁有傳媒的人手上卻有多一份政治籌碼,運用得宜的話,一樣可以換取經濟利益。 此外,關閉一間報館容易,重辦一張有讀者的報紙卻不容易,成本數以億計。正是由於重置成本高,而且即使肯花錢也不一定成功,所以即使是不斷虧損的報紙,有時一樣轉讓有價,導致有些虧損了很多年的報紙,仍在待價而沽。希望有朝一日,找到一個忽發奇想或別有用心的善人願意高價接手,或許可以收回成本,並有利可圖。其實所謂高價亦不是反映報紙的未來盈利能力,而只是重置成本罷了。虧損的日子拖長了,即使將來賣得出,也不會有盈利。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82%B3%E5%AA%92%E7%9A%84%E7%94%9F%E6%85%8B%E7%92%B0%E5%A2%83%E6%97%A5%E8%B6%A8%E6%83%A1%E5%8A%A3-123527 原圖:網上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