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政府必須正視土地供應政策對漁農業界的影響

2017.12.03 15:00 時事 何俊賢

房屋供應一直是香港市民最關心的議題。近年來,政府更不斷大幅填海,推出不少海事工程及新發展區,就此,再特別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希望一錘定音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然而,面對受工程影響的界別,政府明顯顧此失彼,專責小組沒有推出合理緩解措施,漠視各方訴求,如此下去,只會不利社會均衡發展。 以漁農業為例,特區政府過去推出港珠澳大橋及機場三跑等工程,導致業界損失800多公頃漁場。更甚者,近日專責小組重提「維港以外填海」,再有共計約1,800公頃被填。若連同或會設立的海岸公園,影響更不止於此。農業方面同樣雪上加霜,政府近年多個新發展區除了牽涉農地百多公頃,更可能影響約7個禽畜農場,佔全港整體禽畜農場約一成。由於現行法例的規限,這些禽畜農場幾近無地可搬,面臨結業危機,屆時本地雞、本地豬也買少見少了,受害的只會是香港市民。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究竟政府有否考慮大肆填海以後,餘下的漁場是否仍容納到6,500多艘漁船,讓業界於香港水域持續發展?業界向來深明土地資源匱乏,而城市需要發展。不過,香港的經濟成果應由社會各界共享,而發展的代價不應由任何一個業界獨力承擔。若然為求方便,而要漁農業界單獨承受土地供應的壓力,甚至沿用過時的緩解措施敷衍業界,既對業界不公,亦無助香港多元及可持續發展。

政府特惠津貼不足彌補業界損失

縱使政府過去曾經填海及徵用農地,漁農界也從未橫蠻無理地喊叫「不遷不拆」、「寸步不讓」。不過,由於工程龐大,漁農業相關政策法例並未與時並進,緩解措施仍未完善,政府發放的特惠津貼又不足以彌補業界損失,連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及其他有關部門都沒有考慮到發展對業界的影響,漁農民朋友不禁吶喊將無立錐之地。 其實,專責小組的宗旨理應是「推動公眾全面討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利弊,並就屬意選項和有關選項的優次建立共識」。可是小組缺乏熟悉海上持份者人士,倉卒推行填海方案,並認為是建立土地儲備最合適且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隻字不提受影響界別的緩解措施,更遑論討論補償方案,試問這如何推動公眾全面討論各種策略的利弊,從而「建立共識」? 儘管漁農業面對以上困境,業界的訴求其實幾近「卑微」,就是希望政府廣開言路,從善如流;也希望專責小組能正視目前漁農業以及其他受影響界別遭遇的困境,與各界有效合作,尊重不同意見,協調政策方向,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並活用15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緩和增加土地帶來的的社會矛盾,以減少不必要的填海,讓漁農業與香港各行各業共同持續多元發展。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827/3487205_print.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