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多家媒體報道指,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已與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簽署協議,最快自今年第四季起,鐵礦石現貨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此舉被視為中國首次在鐵礦石市場取得定價權的重要突破,並有助壓低鐵礦石價格與相關成本波動。
此前中礦集團與必和必拓談判一度破裂,內地監管及行業層面於9月底對以美元計價的必和必拓海運鐵礦石採取限制措施,要求全國主要鋼廠與貿易商暫停採購,並規定即使船舶抵港亦不得卸貨。最新消息指,必和必拓已接受以人民幣結算,被視為中方透過集中採購策略取得的關鍵成果。
長期以來,大宗商品結算高度依賴美元體系。鐵礦石年貿易額逾1.2萬億美元,其中約八成以美元結算。對於中國這一全球最大鐵礦石買家而言,美元匯率波動不但推高進口成本,亦帶來清算通道依賴風險。今次人民幣結算落地,有望減輕相關匯率與金融風險,提升供應鏈與經濟安全。
市場結構方面,中國鋼鐵企業過往採購分散,議價能力受限。自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於2022年成立以來,將國有鋼企的採購權集中,代表約四成全國鐵礦石進口量,對外統一談判。除必和必拓外,報道稱,巴西淡水河谷與澳洲力拓已同意使用人民幣結算;澳洲第三大鐵礦企業FMG今年8月更申請人民幣貸款並以礦石償還,主動加深與中國市場的綁定。供應來源同時更趨多元,新增巴西及非洲供應被視為促成必和必拓讓步的因素之一。
業界認為,現貨鐵礦石採用人民幣結算,象徵人民幣在大宗商品領域的突破,或加速國際化進程。同時,透過集中採購與結算幣種轉換,中方在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上的主動性提升,有助平抑內地鋼鐵產業鏈成本波動。不過,後續影響仍取決於長單合約是否跟進、定價基準如何銜接現有國際指數、以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與對沖工具是否同步完善。
此次中礦集團與全球最大礦業公司之一必和必拓達成協議,被視為中國在大宗商品定價與結算體系中的一項里程碑,也被外界解讀為推動大宗商品「去美元化」的實質進展。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