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香港網紅移居東莞7 個月後,「頂唔順」回流香港。消息一出,逃到海外黃絲們便異常雀躍,借機狂踩大灣區生活。其實這位網紅只是極個別案例。筆者在中山的一眾香港朋友,至少生活了一年以上,都過得十分好。只是年耗公帑逾十億的《香港電台》,說要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卻從來沒有來中山採訪一下在這裡生活多年的幸福港人。
執筆前一天晚上,和一眾移居中山的香港朋友吃飯。一桌共10人,要了個房間,沒有最低消費、沒有開瓶費、菜肴相當好吃和豐盛,盛惠每人87元人民幣,還可以免費泊車。該店名叫「朕悅小樓」私房菜,在中山名校中港英文中學對面。
筆者在離開時,不禁和朋友說:「在中山花錢,真的很有幸福感」。性價比高不用說,又可以說廣東話,很有在香港的感覺。當然,這個私房菜只是在一幢小樓上面,對面是一家英文中學校舍;不可能像在中環國金中心吃飯一樣,窗外是無敵維港景。然而,土生土長如筆者,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維港夜景,實在沒有什麼稀奇。反而在中山和一眾香港朋友吃飯,新知舊雨,互相交換旅行情報,享受美酒佳餚,誠一大快事。順帶說一句,我們喝的都是寧夏出產的美酒,性價比也很不錯。
筆者也和朋友說:「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幼年時不用經歴打仗;只是要回鄕探親時多穿衣服,多在口袋放藥油,以便一回到鄉下便把衣服和藥油卸下給親戚」。「我們經歴過國家較為貧窮和動亂的六十年代,但過了十年,我們開始考大學時國家便改革開放,之後是高歌猛進,經濟不斷穩步發展,到了今天食物和貨品,供應不絕。國家是製造大國,任何民生用品都可以製造出來,價廉物美;這才有了我們今天在中山的錢好花、菜好吃、物質不愁的生活」。「我們是經歴了『一人兩代』,由國家相對貧窮,一路走到豐足的新時代」。
當然,內地確實競爭激烈,很「捲」。然而,筆者已屆半退休之齡,沒有興趣再在職場打拼。更重要的是筆者以香港的微薄稿費收入,在中山消費,盡享「一人兩制」的好處。筆者雖住在中山的房子中,但天天都看著香港的新聞,瀏覽特區政府新聞網,看有什麼正式公布。又不時上「油管」(Youtube)看看那些逃到海外黃絲如何月旦香港,又如何無病吟呻。筆者曾對本平台老總說:「縱使我今天仍舊住在香港,但我也是透過新聞媒體獲得資訊,我也不可能親身去出席政府每個記者會;那麼我長居中山和長居香港,在獲取資訊上,根本沒有分別」。唯一分別是:用香港賺來的錢,在中山消費,幸福感如火箭般上升。
當然,你一定要是網上工作,不用每天準時回到香港上班的;否則光是通勤時間,你都會十分勞累。然而,自疫情之後,香港不少工種都是網上工作的。當然,在香港和朋友面對面吃飯「吹水」,總少不了。筆者大約每月回香港三次,平均每兩周一次,順便享受特區政府的2元交通津貼,誠一樂也。但在香港吃飯便十分「受氣」。筆者不只一次在晚上8 時半後,便被服務員提醒要落last order(最後下單),因為人家最晚9 時半便關門了。看到香港飲食業今時今日這種態度,筆者只能搖頭嘆息;或許飲食業界的議員,真的要跟進一下。
「一人兩代」令筆者及身邊同齡朋友,深感國家今天的局面,得來不易;故在2019年時對搞亂香港,遏制國家發展的黃絲黑暴,十分反感。「一人兩制」則令筆者及在中山的香港朋友們,幸福感滿溢。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