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國慶,筆者在廣東中山觀看了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這是陳凱歌《志願軍三部曲》的最終章。2023年上映的《雄兵出擊》是三部曲的第一部。電影展現了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最令人動容的是影片回答了「為何而戰」?對白中有「我們在這兒吃苦,是為了祖國的百姓不用吃苦」。
2024年的《存亡之戰》將視角投向更加慘烈的鐵原阻擊戰。這場戰役是整個戰爭的重要轉折點。第三部則把觀眾視角由戰場轉到談判桌上的「戰場」。電影展現了美軍代表的趾高氣揚,肆意羞辱對手;我國代表也堅決予以還擊。電影主要講的是「和平如何才能到來」、「和平的代價」。
由於歷史原因,港人尤其年輕一代對朝鮮戰爭的歷史認識不夠。然而,這是一場對今天北亞局勢仍然有深遠影響的一場戰爭。可以說,沒有我國在戰場上和美國打成平手,便沒有之後幾十年我國的和平發展。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國際政治從來不相信眼淚。沒有實力,沒有拳頭作後盾,和平是難以冀求的。
在國慶76周年時,回望75年前爆發的這場戰爭;筆者更感到當日毛澤東的氣魄。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我國不久便把本來用來解放台灣的軍隊北調至東北邊境。1950年6月時,台灣島內風雨飄搖,以為解放軍即將渡海。怎知突然而至的朝鮮戰爭令台灣問題,延宕至今。
1950年的那個夏天,我國高層對是否出兵朝鮮,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對壘,爭論不休。最後毛澤東以大氣魄,決定出兵朝鮮,但卻找不到人掛帥。連在解放戰爭中打下了大半個中國的林彪也稱病不出。最後彭德懷接下這任務,並在之後的3年多,勝利完成任務。回想當時我國剛建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舉;但毛澤東以其睿智,洞悉國際形勢,敢於拍板出兵。朝鮮戰爭為我國換來安全的邊境,為之後的建設換來了時間,也為我國建立了不可欺侮的國際地位。二戰以來,能和美軍打成平手的,只有我國。
回望這段歴史,再對照今天我國在9月3日大閱兵時的軍容鼎盛,更感自豪。9月22日,中央電視台播放8分鐘的福建艦視頻,更是震驚世界。福建艦在視頻裡,展現了我國以電磁彈射殲-35、殲-15T、空警-600三型艦載機。有了這個成功彈射,解放軍向全世界表明:我國的隱形戰機可以滿油滿彈地飛離航母,其威懾力,不容小覷。我國的空中預警機也可以在航母上滿油滿載地起飛,為航母增添了「眼睛」,使敵人不能靠近。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科技的突破,是解放軍對國慶76周年的獻禮。
我國的軍事的成功,需要科技和經濟來支撐。我國早已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4年我國GDP達134萬億元人民幣;我國科技成就有「嫦娥 」奔月、「北斗」 組網、「祝融」 探火(星)等一系列成果,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我國更是首個探測過月球背面的國家。
今天我國的成就,和當年志願軍的浴血奮戰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他們當年的負重前行,無畏犧牲;我們才能有今天的歲月靜好,矚目成就。在特區政府舉行一系列慶祝國慶活動時,筆者建議大家尤其年輕一代從看電影中回望歷史,從回望中明白今天我國的成就。這樣大家會更明白:今天的成就,是多少先輩的默默犧牲和付出而來的!
原圖︰新華網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51002/c3cb5474495d4e4eb0b71babf12cb4ff/20251002c3cb5474495d4e4eb0b71babf12cb4ff_202510023c0b4e57e92b4f4ca733ddfe576f67d5.jpeg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