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兩岸交流 誰在干擾 誰可助力

2025.07.09 13:47 博客 吳志隆

賴清德日前發表「團結十講」又一次轟動兩岸,筆者預期將進一步衝擊兩岸民間交流。其實自從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之間的緊密交流就開始急降,賴清德更加變本加厲,行政干預兼文宣恐嚇,令到兩岸民間交流幾乎全面中止。島內年輕人對大陸及港澳地區的誤解也越來越深,賴清德意欲何為?國家又應該怎樣化解這種干擾兩岸和平統一的負面因素?

筆者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星期,並沒在香港參加各項慶祝回歸的盛事,而是帶領18名香港、台灣的大學師生前往陝西、廣東多個城市考察,用實際行動推進兩岸關係趨向和平。多名首次踏足大陸的台灣學生向筆者表示,這次行程徹底改變了他們對大陸的看法。

誰最想干預兩岸交流,答案是明確的!賴清德近年的「去中化」已經去到走火入魔的境界,譬如將佔台灣總人口96.2%的漢族人口歸類為「其餘人口」,只占2.6%的原住民人口竟然才是「主要人口」,又聲稱要用一場場大罷免的投票選舉清除雜質,被認為要求全民需要「選邊站」,只要不公開支持民進黨以及台獨立場,就有機會被認定為「雜質」而遭到政治追殺。不難判斷,賴清德企圖用高壓手段製造全民寒蟬效應,因為兩岸交流越少,就越有利民進黨推動台灣獨立。

有不少師生都提到,島內的政治氣氛確實令他們感到十分有壓力,雖然大多數師生對政治欠缺興趣,也在島內並不具備任何政治身分。希望同大陸交流都是出於家庭、學術、玩樂等個人因素,但都擔心因為同大陸接觸而遭到民進黨政府的無理政治追殺。    

事實上,在組織這次活動的過程中,主辦方確實遇到有個別報名的台灣學生因為家長的強烈反對而無法參加活動,後來了解到,因為家長同學生都從未到過大陸,在島內新聞日日耳濡目染下,家長由衷擔心子女跨海到大陸會遇上麻煩或者意外,因此不准子女參加。但仍然有多位同學鼓起勇氣,首次踏足大陸,相信這幾日的經歷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

其實,兩岸同文同種,就算島內的教育課綱怎樣扭曲,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底蘊,兩岸民眾的生活經驗更加是高度一致,只要兩岸民間交流不停,兩岸和平統一仍然很有希望。

一行20多人在陝西參訪五日,走訪了西安、寶雞兩個地方,兵馬俑、碑林、大雁塔、周公廟、青銅器博物館等經典地點都體驗過,但原來對同學震撼最深的是結合歷史同科技的史詩舞台劇《赳赳大秦》,還有拜祭中華始祖黃帝陵的儀式。有台灣老師說,在台灣讀中國歷史只有文字同圖片,加上民進黨對課程的壓縮同干擾,教學的效果差,學生越來越喪失興趣。另一位老師話,台灣有相當部份人仍覺得相比大陸,台灣在文創領域有領先優勢,但一套舞台劇已經說明,大陸速度已經後來居上。

當青年人親臨歷史現場,筆者發現其實年輕人不一定討厭歷史,有同學直言第一次參加祭黃帝陵的儀式,在莊嚴的儀式當中,對祖先的崇敬,對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真的由心底散發出來,是以前從來都沒體驗過的感覺,覺得比課堂的歷史更有說服力。

而當他們踏足大灣區的中山、深圳,見證改革開放帶來的重大改變,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偉大藍圖,有同學坦言雖然早已認定大灣區肯定有潛力,但當親身觀看之後除了發現潛力比想像中更大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認為自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未來同機會。

國家應該怎樣化解這種干擾和平統一的負面因素?其實上面的論述就是答案,主動積極邀請島內的青年人來大陸交流,主動創造陸港澳台的青年交流機會,有時交流的舞台不一定要在大陸進行,香港澳門甚至國際,都可以是交流的舞台。賴清德總不可能鎖住2300萬人在台灣島,而島內大部分民眾其實都具有自己的是非判斷力,相信只要我們主動溝通就一定會成功。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