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勿將房屋問題政治化

2022.06.21 08:00 博客 吳志隆

房屋問題涉及香港每位居民能否安區樂業的根本,卻是過往四位行政長官備受公眾詬病的政策之一,甚至身為過往政府要員的馬時亨更直接以「失敗」形容。可以預見,房屋問題也將成為新特首爭取表現的首要任務,但要解決問題先要認清問題:勿將房屋問題政治化。

房屋問題的本質是一個供求為主的經濟問題,但因為涉及廣大市民的幸福感,且涉及巨大利益,一旦房屋政策出現偏差便容易產生政治效果。很多評論意見將房屋政策歸咎為香港青年反對政府的一個關鍵原因,但若因此將房屋問題政治化,忽視經濟問題的本質而直接用政治手段解決,將很可能直接引爆另一次更大的社會衝擊。

今天房價高企,香港人「越住越細」,公屋輪候遙遙無期等這些表象是過往25年的累積結果,以公營房屋(公屋及居屋)單位落成量為例:董建華八年任內共興建了30.9萬個單位,而曾蔭權七年任內則只有10.4個單位,梁振英五年任內共建了6.68萬個單位,而林鄭月娥五年任內則約有9.65萬個單位。在四任特首中,以董建華先生年均建屋量為最高,較梁先生任內年均建屋量高出約三倍。

由此可見,今天房屋問題的嚴峻是一個長期累積的效果,核心問題是供求失衡,進一步探究則涉及公共行政決策緩慢、城市規劃程序繁瑣、環境評估嚴格複雜、土地用途更改不易與公私營房屋供求失衡等方方面面。

但值得警惕的是,近期社會開始有聲音將房屋問題歸類為政治問題,並描述成有房者與無房者的階級鬥爭,認為應該推倒樓價,讓無房者可輕易上樓,比如將大量土地改為興建公共房屋,調高稅收限制私有房產交易等。但客觀現實是香港自置物業比例剛好是一半,而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這批人正是香港社會的穩定力量,盲目推倒樓價勢將「順得哥情失嫂意」,讓現有資產者受到直接的損失,候很極可能將香港推向另一場社會暴亂。

關鍵在於房屋市場區隔

筆者曾與同學做過相關課題研習,認為要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關鍵在於做好房屋市場的區隔: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不能互相影響。香港房屋市場一大核心問題:公私營房屋市場未能完全區隔,這導致津貼性的房屋(居屋)淪為炒賣的商品,排擠了原有住屋需要的用家。

筆者認為應修訂法律,對使用公共房屋(包括租祝公屋、自置產權的居屋)做出更明確的規管,主要為中基層市民發揮安居保障的功能,而私營房屋則仍交給市場決定,繼續保有投資與資產增值的市場功能。

市場有效分隔後,公共房屋的首要目的是解決安居問題,而非講究生活品質,在安全宜居的原則上,保持售價與租金比率要與住戶收入水平掛勾,並規定必須自住用途。其次對持有公共房屋業主資格要做出規管,比如持有公共房屋不能另購(包括內地與海外)物業,如有餘財另購物業那為何不先在香港自置物業?也可積極考慮將濫用公共房屋者做出刑事化的追訴,這可有效避免浪費公共房屋資源。再者,檢視現有補地價購居屋的條款,該政策變成可競逐的商品。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image.stheadline.com/f/1500p0/0x0/100/st/f2f1cd4e80abaeecff02ab2e9267d8a8/stheadline/inewsmedia/20210104/_2021010422100721463.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