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元青花成形工藝淺說

2022.01.29 23:00 生活 黃艾

很多瓷友的認知是元代青花瓷器不以拉坯成形,所有器皿,不論圓器抑或琢器,都以模壓成形。但元青花瓷成形方法到底是否如此,陶瓷界的爭論一直存在。我國陶瓷成形,傳統都以手捏、拉坯、模壓、拼泥板、盤泥條數種。是否到了元代,陶瓷業者即摒棄全部作業方法,僅保留以模壓作為唯一的生產方式呢?而本來是主要生產工具的轆轤,又全數改其功能為只作修坯用的轉盤呢?在邏輯上,尤其理性上我個人是不敢苟同的。

雖然出土元代青花瓷殘器和整器皆為證據顯示的確是有以模成形,然而出土物又同時對使用拉坯製瓷、泥板拼合等製瓷工藝也提供了大量實物佐證。筆者學淺,至今尚無讀到古代文獻有載當時全國、至少在浮梁瓷局所在地的景德鎮,全面停用轆轤拉坯法的記錄。這令人難以釋懷,亦令模壓成形論者難以自圓其說的。

元青花牡丹紋梅瓶及分段黏接痕跡示意

我國製陶自新石器時期(Neolithic)已開始,發源於此的陶作,一路衍進,都用手捏、盤泥,到了我們從前談過的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等的陶器已看到有利用轆轤製陶的痕跡,自此延續了幾千年,而迄唐、宋,但有可能到1271年元代便戛然而止?而後又到1368年元朝滅亡了,轆轤拉坯法在明代又復生?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

耀州窯德應侯碑

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耀州窯供奉窯神德應侯的神廟內宋神宗元豐七年 (1084) 立的《德應侯碑記》有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爲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後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敘述製陶瓷過程中,就有「轉輪就制」一語,就清楚交代了在元代之前轆轤尚為窯口應用。而我們都知道明代洪武成立的御器廠,與及清代的御窯廠也沿用轆轤。

有云製作小件圓器,可用拉坯法,製作大件琢器,例瓶、罐、觚、尊等,便要用模製組件,便於接胎了。但對製陶瓷稍有認識的瓷友,都知道以拉坯法製作大件作品,在工藝上也需接胎。但製作大件器皿,並不是唯一構成需接胎的原因。在實際操作上,當然亦有功力深厚的師傅,可以一次以拉坯法拉出逾二尺的琢器坯。

元青花龍紋方扁壺及同類器皿殘片可見內部泥板拼合痕跡特寫

而在陶瓷作坊和窯廠實務,必須應用模具製作的,有以下幾種:

其一乃器皿表面有凹凸花紋設計,亦即印花;

其二為配件,例如犧耳、獸足、蓋鈕等;

其三為無法應用拉坯製作的,例如扁壺、抱月瓶、四方壺、六方瓶等;

其四為每件成品需固定規格者,例如量產標準器形尺寸;

其五為坯泥的泥質無法支持該器皿外形者,例如坯泥泥質太硬或太軟;或器皿外形奇特,例如筆杆、隨形器皿等。

以上五個因素,一及二不需費筆墨唇舌,元代此類器皿甚多,皆以模製,非但元代如此,前朝後世莫不如是。但第三類而言,除圓扁壺、抱月瓶必需要以模製外,方形器,例如方花盆,方壺之類與及四方瓶、六方瓶等,在實際作業反而是用泥板拼合法為主。若論元青花成器需要以固定規格量產標準器者,除非是量產同款外銷瓷之類以滿足客戶需求,否則無此必要。但以目前元青花之存世之稀少數量看,尤其同款、同尺寸的瓷品,幾近於無,所以此說難以成立。

包頭博物館藏出土元青花瓷片可見表裡拉坯痕跡

剩下來唯一需要以模製代手作者,最大可能是泥質不適合拉坯一個原因而已。眾所皆知元代開發了麻含倉土,使用加了高嶺土為二元配方。高嶺土的化學成份,含三氧化二鋁 (Al2O3) 39.5%,二氧化矽 (Silicon dioxide SiO2) 46.54%。二元配方在功能上為在瓷泥中增加了三氧化二鋁的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矽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而二元配方原料在1700℃以下都不會軟化。因為高嶺土加熱後脫水轉化成高嶺石,再進一步反應,形成矽鋁尖晶石 (Spinel) 。繼續加熱,矽鋁尖晶石便逐漸失去晶格中的二氧化矽,形成過度的莫來石,再繼續加熱,再進一步失去二氧化矽,才燒結合成為優質耐火的莫來石 (Aluminium silicate ‎3Al2O3·2SiO2) 結晶體。整個過程是使瓷器具有強度、耐熱、和造型穩定特性,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作,例如60-70cm 高度的大瓶。就是因為二元配方具有這種特性,後世已證實並非不利於拉坯,反而非常適合拉坯。

所以不可能同是在景德鎮,元代工匠無法應用二元配方原料以拉坯成形,但明代工匠卻可以的。但當時若是為了確保新開發的麻倉官土得以適當運用,減少廢品,在製作高身大器時,例如梅瓶,反正因為器形高大,已超越一般工匠的拉坯水平,而反正必也要接胎才能成器,遂採用一般工匠都可以準確掌握的模製法,俟脫模便可得各部份器胎,再將上、下胎體粘接便成整器。但在製作中、小型器皿時,以寬口大罐為例,雖然仍需採取分段接胎方法製作,但器形若以拉坯或盤泥製作,工匠的處理能力肯定是遊刃有餘的。所以我並不同意主流意見認為只用模具製作元青花瓷;拉坯和模製作業工藝並存是我的探索方向。

山西博物院藏纏枝牡丹紋大罐及內窺之拉坯痕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元青花魚蓮紋罐)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