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觀賞《長津湖》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2021.10.14 23:00 博客 穆Sir

最近內地國慶假期有不少電影上映,其中投資額高達2億美元的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成為不少觀眾的首選,上映4天票房已經突破13億元人民幣。遺憾的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這套史詩級的電影上映日卻遙遙無期。筆者相信在資本主義的香港,電影上映與否說到底還是商業行為,觀眾群體的多寡決定一切。香港一般市民對於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又有多少認識呢?

筆者可以提供一個例子。過去在社交媒體上載了兩段有關「抗美援朝」的歷史視頻,最常看到的留言就是,「為什麼我過去根本不知道這場戰爭呢?」作為一位前線教師,從現在中學中國歷史的課程而言,對於這場以弱勝強、可歌可泣的保衛戰只是短短一句輕描淡寫地帶過,更多談及的則是新中國的政治運動,包括「土改」、「三反」、「五反」、「反右」以及「三面紅旗」等等歷史事件,而其中的學習重點在於政治運動衍生的問題。及後,更是用一整個章節談及「文化大革命」的歷程和衍生的問題。「文革」的錯誤當然需要讓下一代認識,但在「文革」時期,新中國的偉大成就「兩彈一星」在課程中基本上是缺席的。

特區政府的教育當局今年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是作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之一」,怎樣的歷史教育就會培養怎樣的人才,在現今的中史課程上對於近代中國,尤其是新中國的歷史編排可謂是「貶多於褒」。筆者並非要求一面倒地唱好,但實事求是地說,這段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史,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的事情值得我們的下一代認識。國民意識的基礎建基於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意識。客觀的事實包括了我們的血統、文化、語言以及生活習慣等等,另一方面的主觀意識則是建基於我們的歷史教育、共同的社會制度等等。要真正的把教育當局的那句話落到實處,歷史教育絕不能缺位。

在政治環境恢復正常後,特區政府在解決房屋民生問題的同時,教育更是長治久安的根本。「培養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為誰培養人才?」這三個根本問題是有關當局在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首要問的,從而檢視現有課程的不足,配合不同科目的國安教育框架,才能更好地落實國家安全教育。

作者:穆家駿 中學教師 教聯會副主席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原載:文匯報

https://www.wenweipo.com/a/202110/05/AP615b666ae4b08d3407de2bbf.html

原圖:電影《長津湖》微博

https://photo.weibo.com/7377392724/wbphotos/large/mid/4687089159898901/pid/0083gMRely1guyid1rt2gj60u0160kb502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