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哥窯說疑

2021.05.08 23:00 生活 黃艾

很多交往過的瓷友,都知道我一向主張不要心存僥倖,千萬不要以為可以在市場上搜購到雍正琺瑯彩和宋代汝窯器。因為道光十五年的乾清宮《琺瑯玻璃宜興磁胎陳設檔案》上載的兩百多件雍正琺瑯彩瓷,除了六件在北京故宮外,其餘全都在台北故宮,市場上出現的,不需用眼睛看,用耳聽也知是仿品。至於汝窯器,在市場上有機會流通的,只有區百齡、劉益謙、劉鑾鴻各持一隻,至於羅桂祥的一隻,已存於香港美術館,流傳的機會甚微。這也是用耳也能辨別出其他「袓傳」汝窯器每每是仿器的事實。但每當聞得有雍正琺瑯彩瓷或汝窯器出現時,也禁不住想一睹風采。其理正如明知市場上的哥窯器,百之九九是仿品,也禁不住一探究竟。

北京故宫藏南宋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

目前源於清宮舊藏的哥窯器,台北故宮藏190件,北京故宮藏63件,其中 57 件界定是國寶級一級品。鍾情哥窯器的瓷友,都奉這兩百多件的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器為標準器圭臬。其他有淵源的哥窯器,目前所知有上海博物館的15件;外加國內其他博物館的50餘件和哥窯有關的藏品。另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有30餘件官窯或哥窯器。所以已知有記載的哥窯器真品和相關古瓷,總數也不過三百件左右而已。因此,市場上流通認可的宋代哥窯器,簡直是鳳毛麟角。

以北京故宮為例,孫瀛洲先生以下三代人,都從實物上不斷探討研究,外加從前陳萬里先生孜孜不倦的田野考察。但可惜迄今對哥窯的前世今生,不單未有定論,而且還發現更多的疑團,譬如哥窯的燒造時代、窯址所在、生產性質、哥窯和官窯的關係,以及為什麼各地出土的、和民間藏的所謂「哥窯」器,皆有別於有「傳世哥窯」標準器?  這神秘的哥窯,的確讓瓷友著迷。

  

北京故宮藏宋哥窯膽瓶  (左) 康熙仿(中) 雍正彷 (右)

但以上這些問題,瓷家均有不同的觀點,到現在學術界也沒有共識。我認為這並不存在不同專家有不同的學養和認知的現象,而是在事實上,目前只有大量的研究和推理,唯已證實了的答案並不存在。所以無法在傳世哥窯、哥哥洞窯、哥官窯、龍泉哥窯之中辨識。所以宋瓷中疑問最多,最難識別的,就是哥窯器。

我們作為普通瓷友,基本上不可能敲博物館的門,要求把館藏上手的,大多數瓷友都是從相片,或書刊上作初步探討的。不要說藏友,甚至很多所謂「專家」,根本也從未上手觀摩過真正的「傳世哥窯」標準器。普通人要上手,基本上不可能。就是越不能親近,就更越渴望探討。這就提供了大量空間給仿者了。很多故事亦由仿者理直氣壯地自我表述了。識者明知其非,但苦無實據駁斥,更間接助長仿者氣焰了。

  

台北故宮藏南宋哥窯盤

談哥窯的古本書、參考書,例如近代的《中國陶瓷史》、民國的《飲流齋說瓷》、清代的《博物要覽》、明代的《格古要論》等等。相信瓷友已一一閱讀過。而近年談收藏的新書籍和文章,亦充斥坊間和網上,各自表述,其論說是耶?非耶?亦不容我致喙。但縱觀兩岸故宮館藏「傳世哥窯」瓷器,不論其器形為何,綜合大致皆有以下共同特徵:其一紫口鐵足赭黑胎,其二釉色灰青為主、米黃次之,其三皆有文武開片或「金絲鐵線」,其四有「攢珠聚球」氣泡。

有關第一和第二點,是比較普通的持探討範疇,很多瓷友都耳熟能詳。至於第三點「金絲鐵線」,我從前在《談開片工藝》一文中和瓷友探討過有關古瓷的人為開片工藝,以及處理氣泡的基本技術概念。

  

台北故宮藏 南宋/元 哥窯缽 (左) 渣斗 (中) 海棠式盆 (右)

簡單的說,所謂開片或「金絲鐵線」,乃窯工掌握了釉面開裂的規律,刻意地以人為控制開片,製造特殊效果。今日應用的開片釉藥配方,以使用石灰釉的效果最佳,配方除釉土用20%外,其他主要成份是長石 (Fledspar) ,佔50-70%,餘為石英 (Quartz) 和石灰石 (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當窯溫在1275-1280℃之間時,釉中的未融石英會形成大量的鈣長石 (Anorthite) 結晶 (Crystalization),釉層變得乳濁而不透明,在經過瞬間的熱脹冷縮 (Thermal expansion) 反應,釉層就會形成魚鱗狀疊層開裂了。開片的形成,基本上是使用石灰釉,而釉中長石份量越多,開片會越明顯 。     

宋哥釉(左)、官釉 (中)、清仿官釉(右) 氣泡比較

就是因為製造開片效果使用了石灰釉,也因為釉藥在高溫融熔的過程中,釉層中放出的氣體不能浮出釉面,在釉中形成許多小氣泡,這是在所有瓷器中都會產生的現象,燒瓷若使用相類的釉藥,就有相類的效果。而幾乎所有青瓷,都使用石灰釉。所以氣泡的表徵,大都會出現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規律。

  

北京故宮藏哥窯青白釉花口洗及金絲鐵線近景

其實以往陶瓷界先輩都給了我們一些有關五大名窯釉泡的寶貴體會,例如「汝窯」器的氣泡「寥若晨星」,「官、哥、鈞、定」則「聚沫攢珠」。瓷友常援引著名古陶瓷大師孫瀛洲先生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說「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等語。實則「攢珠」是指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其細密程度像顆顆排列水珠。而大眾瓷友常常提及的「沫」、「珠」和「球」等字眼,就是形容氣泡的大小。可惜孫先生和眾先輩因為昔日研究器材條件未逮,當日沒有留下氣泡排列圖像,和氣泡大少比例。他們的話只能在言傳中領會。當然今日的條件,在器材上大概可以滿足幾乎一切要求了,但可惜館藏「傳世哥窯」標準器的兩岸故宮卻迄今仍末和公眾分享「聚沫攢珠」的奧秘。真讓瓷友徒呼奈何。

北京故宮藏哥窯葵口碗及其放大的「聚沫攢珠」氣泡圖

瓷友都知道看氣泡是鑒定的其中一個參考環節,但絕不是鑒定的全部。而因為官、哥窯的釉面都是應用石炭釉,所以幾乎可以肯定二者的氣泡表徵一定很接近。而後仿哥釉若也使用石炭釉,而其釉層厚度也湊巧與真品接近,也幾乎可以肯定,仿品的氣泡表徵也一定會很接近真品。以清代仿官釉、哥釉器為例,就有氣泡表徵相似的現象。孫先生說「是不易仿作的特徵」,但並沒有說「不能仿作」,是故瓷友應細細體會為上。

北京故宮藏清仿哥窯八卦瓶 - 前右起:乾、嘉、道;後右起:咸、同、光、宣。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南宋哥窯米黃釉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巴 克維多
北宋汝窯 我就有 水仙盆1 件( 平常是月白色在午後陽光是湖水綠,開蟬翼紋,大碗1 件 參足爐玄紋尊1 件,開冰片紋有2 件,參足洗 參足爐,花觚一對 刻有成王殿,大小紙槌瓶各1 件,蓮花型 參足洗1 件,八卦型盤1 件,宋徽宗御製詩文 洗 2 件,貫耳瓶 宋徽宗 款1 件( 存疑) 哥窯 官字款1 件,雍乾御製琺琅碗各一件( 不確定開門否 但文獻中開門的全部文字都有,有玻璃感 開片幼細 ,藍料楷書款 摸之有突出的感覺!歡迎聯繫bacchus6129@ hotmail.com
2天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