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智慧城市政策要落地

2020.05.25 06:30 博客 讀者投稿

近日透過網上視像聯絡了居於新加坡的舊同學,關心一下其近況。其創科公司早已實施「在家工作」,而疫情也未有打擊他對業務的信心。相信除了因為新加坡政府及時推出一系列疫症下的紓困措施外,當地鼓勵創科發展,推動智慧城市的有力政策,也是他堅定留在新加坡發展人工智能的主因。

朋友回想當初決定毅然離開香港,他也不忘吐糟,香港的創科發展政策,在他們這些創科IT人而言,簡直是「笑話」。政府聲稱有積極推動年輕人創業,透過各式基金,社創基金開展項目,資助社會創業家開展業務。但朋友批評這類基金完全是「外行審內行」,來自非業界的評審委員,對行情往往一知半解,審批尺度模糊。對一些公眾熟悉的項目類型及機構「非常鬆手」,但對於一些新的項目,就多番留難,包括要有諸多數據證明項目可行性,最終通常是石沉大海。

政府政策是「閉門造車」

我一直以為,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推動把香港成為「智慧城市」,包括推出「轉數快」使不同銀行的戶口可互相轉帳及付款,又於本年開始推動本地居民以數碼個人身分(eID),享用一站式個人數碼政府服務,運輸署又正發展嶄新的交通數據分析系統,應該算是有不錯的創科環境。但原來政府一直未有積極鼓勵商界及民間參與創科發展。結果政府的創科、智慧城市政策只是「閉門造車」,大部份有心於創科的機構及從業員只能望門輕嘆。

反之,朋友則大讚新加坡政府相當重視與企業、學界的合作。2005年已制定了「iN2015策略」,由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統籌全國應用科技發展,建立發展創科的基礎及長遠藍圖。 2015年時CloudFlare創辦人曾指出,他當初選擇落戶新加坡,放棄香港,當中最大誘因就是因其創科政策,對創科企業都有優厚的扶持政策,例如提供租金實惠的工廈單位供創業、聘請業內人士審批的創業基金「Startup SG計劃」供申請等,外國的創科專才若有意移民更可獲加分,因而吸引了很多創科人才。

其實香港政府也有類似理念的政策,如透過租金優惠補貼創科發展,可惜推行起來卻變形走樣。過去將軍澳工業邨曾以優惠價批出地皮予中資數據中心營辦商Global Switch,卻容許其把部分設施「分租」予中國電信國際,利用政府特惠地皮圖利,借「創科」之名,卻做回香港最在行的房地產「劏房」謀利,可謂非常諷刺。

「唯利是圖」管治模式

朋友更笑指這宗個案,不是正是代表政府的一貫「唯利是圖」管治模式嗎?也許在政府眼中,分租也是產生經濟效益的「自由經濟」活動,至於有否對創科產生實效,浪費了的地價損失?都不是政府最關心的地方。近日眼見,對創科毫無經驗的機電工程署前署長,竟然接任創新及科技局長,我就知道,也許在政府一些當權者眼中,「總之有電嘅嘢,就是IT」。

作者: 90後自由工作者 丁海澄

原圖: 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18/05/15/IN1805150043.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