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不用新思維 無法救經濟

2020.03.30 15:00 博客 施永青

特區政府的防疫與救市政策屢遭民間批評,原因是在環境出現突變的時候,仍跳不出傳統思維的框框。以試圖立例暫停酒吧賣酒為例,為甚麼不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做得徹底一些,乾脆限制沒有必要的群體社交接觸呢?而是不湯不水,容許酒吧繼續營業,卻不容許酒吧賣酒呢?

我相信原因主要是政府財政上的考慮,因為如果不許酒吧營業,政府就責無旁貸,要承擔酒吧被禁止營業的經濟損失。但如果只是禁酒,仍可營業的酒吧,就有一定的責任去改變營業模式,自找生存空間。後者政府須承擔賠償會少一些;於是就想出這種「縮沙」思維的政策。

作為政府,在制訂政策時,當然要考慮財政負擔的問題。但抗疫關乎人民生命,以及疫情過後社會能否如常運作的問題,茲事體大,將它比喻為世界大戰也不為過。那就必須特事特辦。試想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在決定如何為前線提供軍需物資時,會考慮實戰的需要,還是只考慮原有的財政預算呢?

在這種思維下,美國才會決定一次過拿2.2萬億美金(17.16萬億港元),作為挽救經濟的首筆撥款。這筆錢相當於美國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0%。如果香港也拿10%的GDP出來救市的話,就得先一次過撥2,850億元。只是特區政府的官員,大部分都沒有這麼大手筆用錢的經驗;但今次的疫情確實比人們原先意料中嚴重,不用新思維,根本無法挽救定將嚴重受損的經濟。

香港沒有聯儲局,但政府有約相等於兩年GDP的盈餘,一樣可以用來買債,以及買其他性質的資產,包括買股,買樓,首要任務是維持資產價格水平,避免出現通縮。只要資產價格不大量蒸發,市民就可以維持消費意欲,並利用過往累積的財富來生活,香港的內需動力就可以維持。97年最傷的地方,是政府沒有及早用買資產的方式來阻止通縮的出現,導致市民要捱了近6年的苦日子。

我這種建議雖有違傳統做法,卻是最為宏觀及易見效的方法。此外,我還建議政府,同時還得向社會上的人與企業進行補貼,讓人可以活下去,讓企業可以撐下來。這樣,疫情過去後,經濟才可以迅速復甦。否則,人死不能復生,企業倒閉了亦重建需時,香港可能從此沒法重回國際大都會的俱樂部。

政府可以按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補貼企業固定成本的差額,前提是企業得繼續經營,不許裁員。這樣,社會才可以抵受得住疫情的衝擊,才可以安穩地度過盡量減少接觸的艱難日子。

這種透過救企業去救個人的做法,好過直接派錢給個人。於個人而言,有工做總好過去領失業金;於企業而言,有得經營下去,才會有翻身的一天。但要這樣做,社會亦得不再在先救個人還是先救企業的問題上糾纏下去。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4%b8%8d%e7%94%a8%e6%96%b0%e6%80%9d%e7%b6%ad-%e7%84%a1%e6%b3%95%e6%95%91%e7%b6%93%e6%bf%9f-213333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instant/articles/detail/1224724/%E5%8D%B3%E6%99%82-%E9%A6%99%E6%B8%AF-%E6%B8%AF25%E5%B9%B4%E4%BE%86%E9%A6%96%E5%A4%B1%E6%9C%80%E8%87%AA%E7%94%B1%E7%B6%93%E6%BF%9F%E9%AB%94-%E5%8B%95%E7%9B%AA%E5%8F%8A%E8%88%87%E5%85%A7%E5%9C%B0%E8%9E%8D%E5%90%88%E5%A2%9E%E9%A2%A8%E9%9A%AA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建國大飯堂
內地網站「知乎」有人研究,每朝代國祚不過二三百年,正是每朝代經營一段時間後,國家的財富被地主和官僚集團所把持壟斷,即使有中興之主,有善政亦難惠及至平民。其實這也是現時香港社會的寫照。 ///現今,人人都攤大手板向政府求資助。例如,政府第一輪舒困措施便向每戶零售企業派錢8萬元。問題是現時經濟預計在一年內都不會獲得改善, 而一般細商戶東主,不計自己和員工份薪資,每個月光交租都已經沒了4、5萬,佔整體支出五成以上,那麼這8萬元能夠應付幾個月的消耗? 是否過兩個月後再問政府拿第二輪的資助? ///在這個交易過程中,政府的資源只是由政府經過企業東主的手再轉交給業主,商號並不會從中得益。而且租約必須小東主個人擔保,就算企業破產,真正的受益方業主在租期內依然可以袋袋平安。 ///有人說最大的幕後黑手是銀行,商舖業主也有他的苦衷,他也要按月供款予銀行,所以不能隨意和租客共渡時艱。的確,傳統上銀行是百業之母,當其收緊銀根時,的確會造起借款戶財政困難。可是這次和過往不同,銀行已主動讓借款戶延長借款期,還息不還本,所以以上的借口並不成立。 ///我們香港的首富,也是在這次疫情中將地主階級的利我主義發揮到最淋漓盡致的一次。其他的大型地產商先後都對自己的租賃物業減租,惟獨是首富旗下的物業沒有跟隨,據其集團的解釋是做慈善是一回事,做生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香港政府的確應該用新思維才能救經濟,但不應該用施生的方法。施生的方法只是經過企業的身體,輸血給地主階層。在這段過程中,企業是會撐下來,不過是用企業東主個人的積蓄吊命。當疫情和黑暴過了,企業已經元氣大傷,不給它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它最終仍然會一命嗚呼,企業破產、公司裁員,同樣撞踵而來。政府思考的是要如何抑制地主中間層的私慾,才能真正的救企業、救個人。
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