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如果官員施政缺乏獨立監察,日久必生弊端,輕則導致亂象叢生,重則危及國家管治,不可不察。在剛實行中央集權的秦與漢初,已經設有負責監察官員政績品德的御史大夫。至漢武帝時,監察制度漸趨完備,設御史中丞一職,專職負責監察天下郡國百官辦事、審計上報各類文件帳簿等。同時,漢朝規定一般政務奏章檔須通過尚書台(類似現今的中央辦公廳)上呈皇帝,但彈劾三公九卿及高級官員的則經御史台(類似現今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加國家監察委員會)報交。尚書台與御史台分別獨立向皇帝負責,職權互不統屬。
朝代不斷更迭,但御史大夫一職始終被保留,只是銜頭有所改變,但負責監察百官施政的職能基本一樣。唐稱諫議大夫,太宗時的魏征便曾任此職,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諫臣。至明清兩代,御史台以都察院名字繼續存在,御史大夫則稱左右都御史,品級為正二品,下設完善辦事機構及屬官。都御史更享有於傳聞中得到的材料,不必追究真實與否,也不必披露告事人的姓名,便可據而彈劾,而不負任何責任的特權。現在看來,這個特權當然有漏洞,不適合於現代社會,但其用意明顯是鼓勵都御史勇於揭發官場的流弊,用心良苦。存在即合理,兩千多年的存在更證明,獨立監察系統是實現良政善治甚至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石。
香港實行的是首長責任制,即部門首長或單位主管一人掌控管理、人事任用、賞罰升遷等所有行政大權,只須單線向上級負責。這個制度有辦事權與人事權皆出自一人之手,可以集中力量辦事的優點,關鍵是在位之人有能力,忠於事,拒絕貪腐。但如果在位者的誠信或者能力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利用職權百般掩蓋,下級懾於自己的前途在其手上而敢怒不敢言,上級也因此很難及早察覺,除非到了紙包不住火的「爆鍋」情況。但到了那個時候,政府除了挖空心思進行危機處理之外,基本上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應對辦法,非常被動。
香港的貪腐問題有廉政公署獨立調查,行政紕漏則有同樣是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的申訴專員公署處理,理論上相當完整。廉政公署擁有廣泛而全面的權力,創立至今的成績市民有口皆碑,所起的打貪、防貪積極作用不用懷疑。申訴專員公署負責監察香港政府運作,透過獨立、客觀及公正調查,處理及解決因為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行政失當引起的不滿和問題,從而提高公共行政的質素和水準,促進行政公平。這個部門的存在確實是特首親持的另一把利劍,但顧名思義是一個救火隊,有申訴才出動,因此有其局限性,並不完整。
2025年8月21日,物流署署長陳嘉信在參加完「檢討政府採購機制專責小組」會議後,首度回應政府樽裝水供應商鑫鼎鑫涉嫌造假一事,公開承認程序上確有不足之處,並代表物流署向公眾致歉。他指出,涉事公司懷疑以不正當手段獲取部分真實檔,連同偽造檔滿足投標要求,令物流署人員審查時未能及時察覺存在造假。陳署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正面的,說話直指關鍵問題所在,同時公開道歉,比以前一些失職官員的忽悠表現有所進步。
但是,此事件揭露出來的是,行之多年,素來號稱非常嚴謹的政府招標程序,原來只是停留在辦公室審理檔層面,負責審批招標的官員沒有有效利用現在非常發達的網路資訊,進一步核實有關公司的背景所提供的資料。根據已披露的資料,署方已有按足政府現有程序去辦事,理論上好像也沒有犯錯,頂多背上一個因循失察的批評。不過,特區政府卻要被動地作出一連串危機處理行動,包括出動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等高官成立檢討專責小組頻密開會商討、警方及海關抓捕涉事公司負責人,正在北京公幹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通過傳媒向社會保證政府非常重視事件、馬上做工作跟進、任何人違法一定會進行檢控,同時強調有錯必罰。特區政府這次的反應非常迅速到位,值得社會肯定,但大量本可以用在推進良政善治的寶貴精力卻因此耗費掉,非常可惜。
在中英聯合聲明時期,當時的警隊因應單位數目龐大,工作多樣繁雜,所以設有專門的監察處,主動監察各總部單位以及各警區的警政及職效。監察處設在警總,主要有由中高層警官組成,俗稱「查房組」的多個監察小組。這些小組分別定期、合理頻密地前往各個總部單位或警區進行翻箱倒籠式的調研。他們不是前去搜巫,而是以一個獨立的、高層管理的角度來主動發現可能潛藏的問題,範圍不限於檢視財政支出是否正確,而是覆蓋如執法、行政、管理、士氣、指揮水準等等領域,作用如同X光機一樣透視整個警區、單位,然後寫成報告,上呈警務處處長參考或行動。
完成工作後(一兩個月左右),「查房組」會把所得寫成書面報告,列出所有錯處或需要改善之處。報告會分為3份,一份交給被巡視警區、單位的指揮官跟進,一份給其上級指揮官參考,第三份則會留在監察處,由它代表警務處處長監察改善的進度。由此可見,監察處的作用跟古代的御史大夫很是相似。對警區、單位指揮官來說,這份報告的好與壞、跟進改善是否迅速到位,對其前途影響很大,是在管理上的其中一把利刀。筆者當年是基層警官,不是警區、單位主管,但也確切感受到查房壓力對良好警政起到的督促作用。可能就是因為太過有效,英國人在過渡時期就如拆掉政治部一樣把監察處去其精髓,換成糟粕,最終消失。至於對其他政府部門的監察系統,它們的命運也雷同。
3年多以來,李家超政府推行新政,制定很多如人才引進計劃、推動盛事之都、高等教育提高外地學生比例、網約車立法等新措施,全都是高屋建瓴的做法。可是,這些銳意作為的德政卻總被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纏繞,消耗了本可以放在更有用領域的大量精力。香港已經慢進了20多年,剩下的追趕時間已經不是太充沛,如果不能盡快形成強橫的執政及發展能力,就會在眾多內地城市特別是大灣區城市的競爭中不斷被超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行政長官李家超可以考慮,利用「樽裝水事件」這個契機,設立一個向自己負責的獨立監察處,定期主動審視各政府部門,從而更細緻地掌握施政主動權。
原圖:素材網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