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區政府就2025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李家超特首聯同各司局長落區聽取民意,此舉正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道,筆者深感認同。往年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的施政報告已見成效,而最新發表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更印證香港正憑自身優勢穩步向前。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肯定「一國兩制」是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這一制度為香港帶來獨特優勢,既築牢「開放、安全、高效」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又以「內聯外通」樞紐角色持續做大經濟「蛋糕」,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面對全球政經風雲,筆者認為香港的機遇遠大於挑戰。
經濟規模擴張向來是民生改善的根基。特區政府緊抓「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核心優勢,通過「內聯」與「外通」協同驅動,讓經濟增長轉化為市民可感的福祉。「內聯」方面,香港與內地經濟紐帶日益緊密,截至2024年底,CEPA累計帶來超102億元人民幣關稅優惠,駐港內地企業超2600家,佔境外駐港企業首位;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5萬億元人民幣,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實現與內地96個高鐵站點無縫聯通,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即將迎來200家科研企業,創造5萬個高質量職位。這些都讓市民直接分享發展紅利。
「外通」方面,香港國際樞紐地位持續強化:2024年國際機場貨運量達490萬公噸(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全球第四),港口處理1370萬個標準貨櫃,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高達1260億美元(全球第三)。「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帶來500億元投資及2萬個職位,「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逾10.8萬國際人才,既壯大經濟規模,也為基層創造更多就業。特區政府「有為政府+高效市場」的治理哲學成效顯著。「BUD專項基金」支持企業拓展市場,「商業數據通」助力中小企融資,「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推動產業升級,經濟每一分增長都在為民生「加碼」。
面對全球經濟碎片化,香港以穩定應變、以優勢破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既保障市民權利與自由,更讓香港成為國際資本「安全港」。夏寶龍主任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論壇中指出:「香港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各國投資者紛至沓來是有目共睹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躍升至全球第三,83%駐港外資企業對法治有信心,79%無意遷離,2700間家族辦公室落戶,足見國際社會信任。
「八大中心」建設全面提速,新質生產力動能澎湃: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全球第三,綠色債券發行額連續七年居亞洲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蟬聯《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第二,國際調解院落戶強化亞太法律服務樞紐地位。這些突破離不開中央支持,習近平主席對「一國兩制」的肯定,為香港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香港的優勢來自「一國兩制」、中央支持、國際認可與社會共識。特區政府作為「超級聯繫人」,既讓香港緊抓國家大局,又保持高度國際化。筆者相信只要社會各界齊心講好香港故事,向世界展示法治、自由與活力,向內地傳遞專業與國際網絡,香港必能在做大經濟「蛋糕」中持續改善民生,實現「由治及興」。
作者: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執委、新界社團聯會副會長 李世榮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