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世界徵收「對等關稅」,讓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動,或將改寫全球貿易格局,中美兩國博弈升級,亦已蔓延到AI、半導體等尖端科技領域。其中,在機械人的研發和生產方面,中美正展開激烈較量,成為了AI博弈的新戰場。
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全球經濟局勢一下子緊張起來。雙方你來我往,圍繞著關稅戰、 科技戰和認知戰,打了六年有多。中國遭美國科技封殺,反而激發出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雄心,在關鍵技術上,不斷突圍成功,尤其在機械人領域,甚至出現力壓美國的勢頭。
Tesla的CEO馬斯克早前揚言,只有Tesla具備軟硬體整合、AI與自動化生產能力,有資格打造真正實用的雙足人形機械人,宣布今年將量產 5,000個Optimus機械人。另一家美國科技巨頭英偉達,也在3月初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開放式人形機械人模型,試圖打造通用機械人時代的生態體系。
對於機械人研發,中國也早有部署,而且成就絕不下於美國。國家早在2023年底,就將人形機器人列入「未來戰略性產業」。工信部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並達到世界領先的量產水準。於是,一波機械人創業潮席捲全國,各大電動車、電子和AI公司也紛紛下場參與。
今年央視蛇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械人「扭秧歌」表演,就爆紅全球。在舞台上,16個機械人整齊劃一地跳著「扭秧歌」,它們動作敏捷,不斷變換隊形、與舞蹈演員共舞,除了會多角度旋轉手巾,還可以把手絹扔出後接住。其後,該款機械人又相繼學會了走平衡木和梅花樁,單腳跳躍、奔跑等精準動作,還成功挑戰原地側空翻,成為世界上首個可以側空翻的機械人。學會這高難度動作,機械人僅用了3周,可見中國AI技術是多麼強大。
除了宇樹機械人震驚世界,另一科技公司智元機械人也毫不遜色。創辦人彭志輝,26歲時獲華為高薪聘請,被內地傳媒稱為「天才少年」,最近他再度成為創科界的關注點。最近,他的團隊推出一個新產品,被形容為機械人的「老師」。可以提供「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令機械人毋須每個新任務都要從頭訓練,可以結合網上影片和真人示範進行學習,增強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彭志輝自豪地表示,「在半年時間內,從零打造一個完整的樣機,人類懷胎還要10個月,我們只花了半年」。
不僅運動和家務機械人,「打工」機械人也開始進軍新產業。今年3月,機械人初創公司智平方與晶能微電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面向半導體工廠的具身機械人。「具身」的意思是指,能夠像人一樣感知環境,自主規劃、決策、執行的機械人,是AI的終極形態。這款機械人能夠精密執行抓取、搬運工作,並將逐步實現晶圓裝載、耗材更換等操作,機械人還具有自主學習、進化的能力,讓工廠從「製造」走向「智造」。
對比中美機械人發展,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很明顯。美國的機械人研發、生產,主要由私營企業主導,缺乏整體國家戰略。雖然,美國在AI基礎研究與晶片研發方面仍具有優勢,但面對中國龐大政策與海量的資源投入,美國的技術領先,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中國超越。
在人才方面,有美國智庫分析指出,美國之所仍能在AI領域維持領先地位,赴美讀書的中國大學生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頂尖AI研究人員,近40%來自中國大學,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了美國本土畢業生。當中包括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教授、World Labs聯合創始人李飛飛,以及微軟AI首席科學家鄧力。
科技競爭根本是人才的競爭。但特朗普是「趕人才」的專家,有調查報告顯示,自從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推出「中國行動計劃」後,離開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增加75%。如今,特朗普政府正在推行的削減研究經費、大規模裁員和政治干預科研等政策,勢必迫使更多科學家考慮離開美國。而積極搶人才的中國,便成為科研人才嚮往的熱土。
至於機械人的生產成本,中國比美國低得多。中國的製造業生態系統強大,能大幅降低機械人的成本。例如,美國生產的消防偵察機械人售價7.5 萬美元,同等性能的中國產「藍河」機械人僅售2.8 萬美元。宇樹科技嘅人形機械人G1,起售價是9.9萬元人民幣(約1.3萬美元)。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機械人,目標售價是2至3萬美元,明顯遠高過中國,而且還不知能否做到。
綜合以上因素來看,這場中美機械人之爭,將會是兩個大國,在科技戰場上的正面角力,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產業和科技發展的態勢。時與勢站在中國這一邊,相信中國勝出這場AI博弈指日可待。
原圖:宇樹科技官網圖片、Tesla官網圖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