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枱面之爭與枱底之戰

2018.12.26 23:39 時事 曾小薇

推背圖第四十六象有這樣一句︰「黯黯陰霾,殺不用刀。」 現代的戰爭,往往都是「殺不用刀」的。就像美國的911恐襲、金融海嘯、今次的貿易戰等等……然而,這些畢竟都屬於「浮在水面的事件」。可是,總有一些不易察覺,或者容易被忽視或麻痹大意的「戰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生活飲食習慣 引發都市病

食品安全、醫藥監管均屬此類別。我們這一代,生活習慣是快,飲食文化追求便利快捷,也正是這一代開始,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問題、腫瘤、奇奇怪怪的免疫系統失調、內分泌失調症、癌症,全都年輕化。這根本和生活、飲食習慣有著最直接的關係。所謂遺傳,除了基因的遺傳外,別忘了,家庭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會遺傳,影響下一代。 現在香港的中醫業,由於仍是西醫主導,傾向分科,這是最錯誤的政策。西醫分科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文化」,被感染到中醫業,對中醫本身這樣一門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講究五臟六腑的全面平衡以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醫學,試問又怎麼能用西醫那一套去「治理」,甚至「發展」呢?一名中醫,跟進一名病人,需要清楚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病史、用藥受藥的程度,才能作出最好的處方,難道這一次感冒看中醫甲,下一回偏頭痛看中醫乙,之後風濕看中醫丙嗎?

中醫發展 不可採西醫模式

主理政策的人要明白,中醫藥的發展,也不可能完全用西醫藥發展的模式,因為兩者的藥理是不一樣的,而這樣做就只會扼殺了讓其大放異彩的可能。中醫中藥未來發展,有一位董姓中醫師說得好,是在民間!過去,有諸多古怪奇異的病症,靠的不是書本的理論,辨症和處方治癒,而是民間智慧和其貌不揚,少有記載的草藥。這些臨床的病例,從類風濕關節炎、頻繁的每月休克假死、痛風、心血管硬化乃至嚴重阻塞,到被西醫斷定為不能吞嚥,無法正常飲食的怪病,最終都是中醫藥、草藥和針灸治癒的。當然,有這樣能力的中醫師不多,可是,並非沒有。假如中醫藥的發展只是側重於建好中醫院的硬件配套,不停招生培訓,提供資助撥款這些實際上只屬「點到即止」,流於皮毛的層次,而不從根本處解決中醫人材,尤其留著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努力傳承中醫臨床積累的寶貴數據、資料,保留核心傳統,比如製藥方法,那麼在人民健康這一個屬於「枱底之戰」的領域,恐怕要處於下風。共勉之!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18/1011/187520.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