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港式奶茶 乾炒牛河 企得更高的香港人

2017.11.26 16:00 時事 伍昭冰

上星期某夜在上海一條普通街道上的港式茶餐廳叫了一杯奶茶,一碟很久沒有吃過的乾炒牛河。侍應送上牛河,正要向他要辣椒醬,發現原來橙紅色的港式辣椒醬早已隨牛河送上。一邊聽餐廳播放李克勤的歌曲,一邊吃牛河,喝奶茶,感覺尤如置身香港,但沒有香港的這麼擠迫,廚房看上去比香港的乾淨,杯碟等不是隨地放。消費也不是比香港平宜的,兩樣東西埋單要人民幣五十元。那茶餐廳面積不少,約二千多呎,食物水準和三年多前開業時沒甚麼分別,收银是在店內工作不久的上海員工,香港人老闆不在店內。從客人數量看,經營情況不錯。 上網查一下,原來港式茶餐廰在上海不少,有些是集團經營,有些像上述那家沒有分店。由此看來,帶港式文化味道的産品和行業,如茶餐廰等在國內仍是有一定發展潛力。特區政府過去多年有否在國內大力推廣港式文化和推出政策配套,鼓勵中小企在國內開拓這些不是所謂「創新產業」,但卻肯定有生意,又深深代表香港的服務業?其實,深圳的士內和汽車音響店便常聽到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香港近年以一些專業人士工作為背景的電視劇在上海亦有不少觀眾,說到底,書寫華人奮發向上的戲劇和歌曲不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港人不要妄自菲薄。

港人不要妄自菲薄

二十年前香港是中國在消費文化上最最前衛的城市,時裝、飲食、流行歌曲、電視、電影等都一路領先。但各方面現在優勢都沒這麼明顯,其中原因相信和特區政府迷信自由市場,沒有強有力的產業政策很有關係。就以時裝為例,二十年前香港是歐美國家進口中國生產服裝的最重要採購地,所謂「前店後廠」,布料、配料等集中在這裏採購,然後交付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工廠生產衣服。香港集中了很多這方面的採購及設計人才。但在成本上漲下,工序不斷轉移國內,香港又沒有任何從時裝採購中心轉型為時裝設計中心,品牌總部樞紐,鼓勵企業發展自我品牌的策略。大量人才便只有轉業,本來甚佳的根基便這樣丟失!為甚麼同樣經營成本甚高的瑞典有H&M、西班牙有ZARA等甚為成功的國際服裝品牌,而香港的服裝業卻下滑得這麼厲害?特區政府官員有否反省? 論服裝業,美國有紐約、法國有巴黎、德國有杜塞多夫、意大利有米蘭,為何香港未有變身為中國的時裝之都?試想一想,中國十三億人,只要每人花一百元買香港品牌的時裝,便是一千三百億的生意,只要每人花五十元吃一頓港式茶餐,便是六百五十億元。這裏說的只是一些實的收入,還未包括虛的,為香港帶來的品牌效應。其實一切消費品的附加值都有其品牌效應,說穿了這就如光環一樣,背後就代表較先進的文化。別人崇尚你的衣著,飲食,自然你生產的一切消費品都可賣較高的價錢。 大家有否想過,如國內同胞對香港的時裝、飲食都視為時尚,那麼來香港便不會是只買外國名牌,或光顧藥房,而是買香港名牌,甚至港產奶粉?我們賺的便不只是作為代理的過水濕腳!這不是空想,其實CEPA十多年来便一直不少給香港産品龐大的稅項優惠,只是特區政府缺乏扶助實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傾斜金融和房地產,土地等基建發展又嚴重墮後,不注重學生在數理、科學的培養,導致和科研有關的都很難在香港發展。香港人日漸失郤企業家精神,連搞科技的都向迷信低頭,失去對科學方法的信念和傲骨也是原因。看看完全没有4字樓層的香港科技園便明白! 許多人都不知道,瑞士出口的30%原來是藥物!中國在上月剛宣布準備開放進口治療複雜病症的西藥,但在獲批進口前,藥物都要先取得足夠的華人試藥數據,相信不少外國藥廠已作出步署。這樣的中國藥物市場又是多龐大?

先要拋棄各種偏見

說到底,無論是一般的低技術產品和服務(但要做好,其實也要専注和投入,要有「工匠精神」),或所謂的高科技産業,中國市場之大,肯定完全足夠為香港七百萬人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和祖國十三億人有共同文化根緣,使用幾乎完全一樣的文字,血濃於水的又是同一民族,有誰比我們更接近中國不斷發展帶來的難得機遇? 為何我們過去掌握不了?這一方面是上述所說特區政府的錯誤,另外很令人痛心憤怒的是多年來一些別有用心者,在媒體中不斷的洗腦式宣傳,利用港人對香港辦事較有效率和廉潔的自豪,但對香港在成本缺乏優勢下的沒自信,不斷負面宣傳大陸,滿足許多人因害怕香港逐漸喪失優勢,而把國內同胞劣等化的心理。只把大陸看成搶飯碗的競爭對手,而看不見大陸亦是合作者,甚至 「社會進步促進者」的更重要一面,令大部份人看不見真正的機會。 值得注意,因近年深圳及上海等地亦開始犯下抬高地價,樓價而引致的成本與生產水平脫節的錯誤。如特區政府能及時推出傾斜實體經濟發展新政策,善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和角色,以港人的辦事嚴謹高效,香港還是能為各行各業發展創造更廣濶的舞台。但要掌握這樣的機遇,我們先要拋棄各種偏見,先要從拾對科學方法的堅持,先要明白中國人民站高之時,獨特的港人會比今天企得更穩,更高! 原圖︰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