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環保,往往被人們演繹成只要不是斬樹、保持原來綠色的地帶、不遷不拆地保護舊有建築、少用膠袋,以及徵收垃圾費、膠袋費等等,以為這樣就可以減廢,當是環保了。其實,所謂環保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做?仍有許多值得商榷、思考的地方,它可以發揮的地方還有很多。簡單如怎樣善用廚餘,一些看起來其貌不揚的「下欄菜」,實際上處理過也可以用以餵飼家禽,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避免食用本身靠化學或者非天然飼料的禽畜,身體也比較有保障,多花一點心思,其實是利人利己的。
年輕人毀公物證教育失敗
環保/綠色這個題目,並沒有,也不需要預設任何框架,更不是「以不變應萬變」就能稱得上環保。比方說,一座建築物都老得快倒下了,難道你一句「為了環保」,不許拆卸,就等它倒塌傷人嗎?環保的關鍵更多是取決於生活的態度和文化使然,執行一件事前如能想得透徹,資源能分配得宜,有一套成熟的指引,並且從小教育,灌輸下一代,令他們養成習慣,那才真的一勞永逸,真正保護到我們的環境。 你看看今日激進年輕人扔磚、噴漆,連最基本不可破壞公物,要愛惜公物都不懂,就知道自己失敗。教育失敗了。
香港人要算是浪費的。走過垃圾站,不難碰見還能用的沙發、小櫃、用品等等。近年環保意識推廣宣傳多了,總算衍生出不少環保回收團體,只可惜,香港人貪新鮮,所以,一邊「解決」掉依然新簇簇的「廢物」,另一邊又買入新款式;結果,垃圾、廢物、棄置物那裡減少了?生活態度、方式,根本不是徵收垃圾費或者一點罰款就能輕易改變得了的。
還有,我們過的節日真不少,每次都要費一番周折,又要送禮,那些禮物往往不是必需品,甚至不切實際;快餐連鎖店、商場、店舖購物換領的禮品,也十之其九是多餘的;而這些東西的包裝也多半美觀得多餘。一個中秋節和聖誕節,光是月餅山和禮物山就已經夠嚇人的了。想要以消費推動經濟,難道就不能節省點,環保一點嗎?企業和大眾不能太倚重包裝,這份踏實的生活態度,也不是徵收包裝稅能改變的。政府又是否有膽量來一個大刀闊斧,規定包裝用的物料,包裝不可過度,甚至效法外國,給予特別稅務優惠,鼓勵發展無包裝超市,乃至政府官員帶頭示範過節不送任何實體禮物,而以電子賀卡代之呢?
環保除4R也要Rethink
政府徵收膠袋費,我認為可以說是毫無環保效益可言的政策。大家緊張兮兮,為了區區一個膠袋,拿,彷彿坐到關愛座上,有種不必要的罪惡感;不拿,確實忘了帶購物袋,或者本身預備的環保袋已經裝不下東西了,難道明明需要的東西因為不能「袋袋平安」就可以不買了嗎? 這種看似能減少膠袋用量的舉動和措施帶來的後續結果是為了配合這項環保政策,工廠大量生產環保袋,什麼質料的都有,比膠袋更「難分難解」的都有!它真能達致環保的原始目標嗎?我認為值得反思,檢討,修正。
今時今日,把環保當口號的人很多,不過,是不是真正想得通,身體力行呢?簡簡單單看看普遍人們如何過節日,生活態度如何,便有了答案。
環保4R的Reduce、Reuse、Recycle、Replace,還應該加上Rethink,不只我們應該反思環保的意義,形式,政府官員在制訂政策時,也應該集思廣益,多作反思,這樣才不會原地踏步。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6/1111/3390362.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