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香港迎來嶄新開始

2017.04.05 11:30 時事 夏夕雨

這幾天,聽了一個故事。故事發生的地點在貴州的一個偏遠山村,住在那裏的人們生活艱苦,那個村子裏沒有學校,村裏的孩子每天要用五個小時翻過一座山,然後才能到達學校。在那裏,條件極惡劣。孩子們每天凌晨就要起床「翻山越嶺」,為的是天亮的時候能抵達在山那頭的學校,好好讀書。 相比較他們,生活在繁華都市的我們,已不單是字面意義上簡單的「幸福」二字。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我們有書讀,有家人陪;天冷的時候,我們有襪子,有鞋子,我們有厚衣服穿,有暖和的房子住;空閒的時候,我們可以與朋友、家人結伴出行,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美好、溫暖、處處洋溢着幸福,我突然想起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知足常樂」,也突然想起部分港青時常講起的那句「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什麼是亂世、責任?或許只有這些真正體驗過「難捱生活」的山區孩子,抑或長期被炮火包圍的戰亂國民眾才真正懂得。相比較他們,我們最多只是生活在多姿多彩世界中想要「搞事情」的頑童。我們的生活穩定富足應有盡有,在他們面前,我們並沒有資格誇誇其談何謂「亂世」。 經常在電視或社交網站上看到具有「香港特色」的中國新聞,內容大致相同,均屬於奇葩、負能量類別。我討厭這些負面的傳播方式,更討厭某些香港媒體對大眾輿論的慣性誤導。他們習慣選用偏頗的視角,加深香港市民對內地的負面印象。事實上,時間飛逝,香港在變,內地也已不同往日,我們應該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而不是用既有的概念統治自己。 就好像文章開頭提及的那個故事,它的結尾是,每天,在山那頭的學校,一位在這裏支教逾十五年的老師在等着孩子們。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離開?他說,他在,學校在,孩子們就有機會接受教育,就能更多地認識這個世界。他希望,有一天孩子們能夠走出大山,然後回來幫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這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而並非部分媒體口中的奇聞逸事。特首選舉剛剛結束,香港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香港,是時候告別過去數年的擾攘紛雜,安定下來,重回正軌了;香港的年輕人也應該摘掉昔日的有色眼鏡,用好學、謙卑的態度評價內地;而香港的媒體更是時候告別以往的「添油加醋」,學着用陳述事實的語氣準確概括有關內地的所見所聞,媒體的作用應該是正面的、鼓舞人心的。 「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也曾提及,增加港青赴內地交流、參觀的機會,通過增加兩地交流活動,進一步培養港青的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嗯,是時候打破「亂世」思維,回去看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令我們的香港更加美好,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原文轉載於2017年4月4日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hk/finance/text/2017/0404/71802.html 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103/287636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