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沒有賞罰分明 煩心事就會不絕如縷

2025.09.13 16:00 博客 曾財安

《韓非子.二柄》曰:「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大意是,明君用來引導管理臣下的,不外乎是刑和德兩種權柄;用現代語境來表達的話,那就是罰和賞。我國幾千年歷史的無數例子證明,這個道理是管治的無上心法,遵從者勝,不遵從者敗,從來沒有例外,故此有「賞罰分明」這個詞。從古到今,在官場之中,行賞從來都容易,在上位沒有心理壓力,受賞的人則更是心情愉悅,上下皆大歡喜。

但是,對很多官員來說,板起臉來施行處罰的心理難度很大,都不想當醜人結下怨恨,哪怕處罰的理由正當充分,而且是有需要的。他們的心態是,反正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自己不久就會輪調甚至擢升,倒不如能拖就拖,能當好人就當好人。官階越高,圈子越窄,這種要不得的心態就越氾濫,導致刑不上大夫的例子充斥,只有心懷公忠能的官員才會敢於突破,可惜數目不多。

筆者曾在警總人事部工作多年,親身接觸過太多勇於賞而不敢罰的例子,其中一個極品是一位剛被擢升為高級警司的新貴,卻被所有警總區拒絕接納,理由是其工作能力差勁,最後只能強硬分派。紀律部隊尚且如此,其他政府部門可想而知。

賞罰的另一重點是分明,事實俱在,理由充分,行賞使旁人心悅誠服,處罰則讓受罰之人無話可說。長遠來說,就樣做就能起到去蕪存菁的作用,隊伍越來越精銳,辦起事來無往而不利。遺憾的是,很多人把「賞罰分明」這四個字當作是華麗裝飾品,時常掛在口中,卻只賞不罰,自己是撈足了「好」名聲,殊不知這樣做是在坑害組織,結果是效率低下,麻煩不斷,政策與措施歪斜走樣。

熱氣球節風波港府須檢討

2025年9月4日,一連4天的香港首個國際熱氣球節在中環海濱活動中心開幕,起初,本港市民與內地旅客的反應相當熱烈,拖家帶口出動,花費幾百上千甚至上萬購買進場與活動門票。原本這是特區一件很有特色的大型盛事,不但能夠在國際上刷亮招牌,更可以帶來眾多本地及海外消費者,助力改善本港漸有起色的消費氛圍,增加就業機會,收到一石多鳥之良好效果。這個構思與計畫確實很有創意,但魔鬼在細節,成敗好壞往往決定在官員與主辦方的執行能力。

在開幕當日,入場人士本來可以另行購買乘坐熱氣球的門票,誰知熱氣球節官方下午宣布,表示與港府連月溝通,只獲批准持執照的專業飛行技術人員乘坐熱氣球,不被允許接載一般市民,所以不會發售相關門票。事件引起極大不滿。

到了第二日,據報道,早上9時,一度曾有4個熱氣球同時升空,頗有氣氛,但有熱氣球的表面被火燒至焦黑,情況不太理想。上午10時,主辦方突然把所有熱氣球放氣並收起,現場廣播的理由為天氣炎熱及大風。之後,買了票前來參加的本地市民與海外旅客絡繹不絕,但入場後卻找不到熱氣球。

一位旅客來自新加坡,他雖然第一日得知主辦方取消乘坐熱氣球體驗活動,但在第二日仍特意前來感受熱氣球升空展覽的氛圍,結果當然是感到失望,直斥簡直是浪費時間及金錢。毫無疑問,主辦方事前評估與準備不足以及低水準的組織安排肯定是第一原因,但效果上直接影響本港的整體旅遊形象。

第二日拖拖拉拉至傍晚8時左右,主辦方工作人員終於成功升起了6個大型、6個小型熱氣球,舉行了長約25分鐘的「熱氣球燈光匯演」,讓在場賓客感受氣氛及打卡留念。不過,入場人士未見增加,反而吐苦水投訴的人越來越多。此外,以高價投得飲品小吃攤檔的小商家也躺槍,因為入場人流與當初主辦方所宣揚的落差極大,生意額少得可憐,非常無奈。

事件鬧大窒礙往後辦活動

事件越鬧越大,很快已有幾百名苦主成立群組,有人計劃委託律師向主辦方追討賠償。海關也已經接獲相關投訴,會作出跟進。直到最後一天(9月7日),主辦方答應退回門票,但活動已經變成一場鬧劇,醜出國際。

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因主辦方貨不對版,與顧客發生糾紛的商業活動,與政府無關,但看深看闊一點,可能不止如此。一個在中環核心地帶舉行,冠以「國際」之名的熱氣球節,無疑是一個籌備很久的大型活動,其順利舉行當會為特區政府推廣香港旅遊的努力添柴加火,重要性不言而喻,負責把關發牌的官員不可能不知道這點。使市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主辦方聲稱活動首日才獲有關官員通知,不批准熱氣球搭載乘客升空,理由是難以穩定控制熱氣球的安全風險。既然有安全隱患,那為什麼會批准升空活動進行?而在開幕日才通知主辦方不可以搭載乘客?

明知道有穩定控制熱氣球的安全風險,而活動場地處於中環核心地帶,大廈林立,人車流俱多,除了升空乘客的安全外,是否還要兼顧地面人群的安危?是否從一開始便不應該批准活動落戶在中環,而是其他比較合適的地點?

常識告訴我們,萬一發生如2012年海洋公園氦氣球泄氣急速墜落,導致3名遊客受傷入院類似的意外,地面人群會同樣危險。外國很多意外顯示,一旦熱氣球或者是飛行器墜落在地面觀眾群中,其所造成的傷亡數目會比升空乘客多得多,審批官員不知道?

事件演變成主辦方聲稱開幕當日才獲得通知,不可以讓熱氣球搭載乘客升空,政府消息則批評有人把責任推卸到政府身上,亦有傳媒報道主辦方搞這個活動事出現過後多狀況。不管如何,事件已經鬧大,這樣肯定會窒礙商家往後舉辦大型活動,助力盤活香港旅遊經濟的積極性,這恐怕不是銳意作為的行政長官李家超所願意見到。當局必須好好檢討,官員審批及在中間環節,是否有錯漏,若發現有問題,就必須迅速加以糾正,否則問題不會自動消失的,耳提面命根本不頂用。

市民等待冒牌水風波調查

如果李特首發現問題後,並能賞罰分明地去處理事件,堅定地帶出政府過必罰、功必賞的決心,就能進一步增強公務員隊伍的積極辦事,以結果為目標的動力。

同理,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鑫鼎鑫樽裝水事件,雖然暫時沉寂下來,但市民大眾仍在等待,希望特區政府能夠深挖處理,把賞罰分明落到實處,維護威信。若如是,特區政府就會變成一個更加奮勇向前、效率更高的施政隊伍,就能避免一些本不應該發生的煩心事,從而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對振興經濟有用的事情上!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theadline.com/society/3497254/

https://www.stheadline.com/politics/3491560/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