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現代君王與政黨認同

2019.04.06 15:00 博客 林放之

當我們仔細觀察現代西方選舉民主政制,我們發現政府的三權裡,司法權沒有選舉,行政權中領導人以下的內閣部長和公務員體系都沒有選舉,政府的一大半部分不是由選舉產生。剩下只有行政領導和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二權分立下,立法機關中從選舉獲得最多議席的政黨將同時擁有行政領導的權力。三權分立下,立法機關和行政領導有兩次不同選舉,或許會導致立法機關與行政領導來自不同政黨。

現代政黨職能如古代貴族

不論是立法機關和行政領導之位,都由政黨爭奪。政黨要在全國各地進行選舉工程,需要極多人力物力。單靠個人之力根本無法參與全國選舉工程,除非國家是一個小國。18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契約論》作者盧梭認為,只有國小民寡,即所有人民認識所有人的情況下,才適合人民統治(Democracy),中型和大型國家適合貴族和君王統治。現代政黨所充當的角色,正是古時的君王貴族,通過選舉爭奪國家行政和立法權力。但兩者又不盡相同。

西方選舉民主制度本身由西方封建制度演變。古時政治是地方貴族擁立「君王」,或貴族通過征服成「君王」。「君王」(Prince)一詞自16世紀初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的《君王論》(Prince)。他認為君王的個人能力,如軍事、計謀、禦下等,比起血統更為重要。君王的個人能力,而並非單靠血統,決定君王能否成為統治者。

內戰與革命漸被選舉取代

王位的傳承依靠貴族血統和戰爭。公元8世紀查理曼雄據西歐,其孫子們傳統將國家一分為三作競爭,原本為了競爭選王,後來演變成為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個國家。歐洲各地貴族通過戰爭或選舉爭奪皇位。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則由貴族之間選舉產生。此外,英國征服者威廉原本是法國貴族,渡海征服英國;其子孫後代聲稱自己擁有法國王位,爆發英法百年戰爭。英國也因為宗教信念和地域利益不同,貴族之間爆發內戰,擁立不同的王。17世紀英國貴族甚至邀請荷蘭威廉王來英國發動光榮革命,以推翻詹姆士二世。後來,英國的國會選舉制度,由最初只容許貴族參與競選和投票,到後來19世紀逐漸開放給富裕的平民。選舉逐漸取代血腥的內戰和革命。選舉競爭的不再是擁護某王室貴族當政府,而是擁護政黨。以意大利哲學家葛蘭西的說法,政黨是「現代君王」(Modern Prince)。

擁護君王變擁護文化思想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是20世紀初意大利哲學家,因為參與共產黨而被墨索里尼迫害致死。在11年的監獄裡,葛蘭西寫的筆記使他成為20世紀其中一名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他的哲學核心思想是「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概念,文化是無形的權力,影響和操縱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葛蘭西認為,資本家們通過教育和傳媒建立起資本主義文化,使人們以為資本主義體系是自然而然,甘於被資本家剝削。資本家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自以為獨立自主,自視高人一等,與社會大眾脫節,使資本主義政府只懂得推行資本家利益的政策。葛蘭西鼓吹勞動階級要在社會上推動思想及文化上的革命,建立屬於勞動大眾的文化,而不是單單傳統的武力革命。現代政治鬥爭,不再是傳統上擁護某位個人「君王」(Prince)去奪位成王,而是人民擁護某種思想文化,使文化思想成為統治者,葛蘭西稱之為「現代君王」。思想文化「現代君王」的實體表象是政黨。政黨代表的不只是人民,而是人民的思想文化。擁有同樣思想文化的人民自然會支持擁有同樣思想文化的政黨。

葛蘭西在1937年逝世,但他的政治理影響至今。20世紀學者討論文化霸權、軟實力、文明衝突等思想理論,源自葛蘭西的哲學。葛蘭西鼓吹文化上搞革命推翻資本主義霸權,催生1968年歐洲文化大革命。西歐各國社會主義政黨興起,建立工會文化,將工會工人轉化成為選票,協助西歐各國社會主義政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並建立現代福利主義制度。

作為「現代君王」,政黨所代表的是社會上的一種思想文化。政黨是文化霸權,也是政治力量。政黨為了上台執政,需要爭取社會上很多人支持,更需要整合社會上不同利益的人民,讓他們擁有同一思想文化。在同一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人民會對類似文化思想的政黨產生身份認同感,繼而對政黨表示忠誠,政黨忠誠換成政治力量和選票。政黨集合眾多人民支持,轉化成政治力量或選票,協助政黨成為統治者。

政黨重宣傳更甚於能力

美國政治學將黨員身份認同感稱為「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或「政黨忠誠」(Party Loyalty)。早在1950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民意調查將政黨忠誠作為分析未來選舉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選舉前,研究人員將美國人民簡單分為民主黨人、共和黨人和無黨派。大量的選舉研究發現,政黨會成為一種集體文化,產生身份認同感。有黨派人民的生活圈子和周邊人們,包括家庭和朋友,大多屬同一政黨。政黨文化甚至能夠傳承:大多子女與父母屬同一政黨。政黨文化甚至可以作為個人標籤。當某人聲稱自己屬民主黨或共和黨,別人可自動標籤某人擁有什麼思想,例如民主黨人思想較開放和平等、支持增加福利、同性戀、墮胎等;共和黨人思想較保守,支持自由市場,反對同性戀和墮胎等。研究也發現,在成熟的選舉政制下,選舉期間,黨員的人數成為選舉的鐵票。只有不到10%的非黨員成為關鍵遊離票,決定選舉勝負。

故此,在選舉民主中,政黨只需要搞好政黨宣傳活動,無需有實際執政能力,便能有機會成為國家統治者。因此,選舉成功的政黨並非單純在選舉期間爭取選票,而是在選舉之前擴大自己黨員基礎。政黨通過社會上的多項議題,將社會上擁有同一思想立場的民眾統一起來,讓民眾建立身份認同感,再通過文化熏陶將民眾轉化成黨員。黨員在選舉產生期間為理想投票給政黨,希望政黨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理想。利用宣傳吸納黨員,成為「現代君王」政黨的日常工作。進行地區工作、搞蛇齋餅粽、製造社會議題、挑起群眾矛盾對立、成立關注組等,都是政黨常見的宣傳手法。

原圖:大公報

http://china168.org/fazhiluntan/2018/0614/37571.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